首页 > 科技要闻 > 科技> 正文

AI 大厂和小虎们,都应该感谢下科大讯飞

山上 整合编辑:太平洋科技 发布于:2025-01-14 15:08

大模型爆发至今已接近两年,市场上几乎没有人再讨论 AGI 了。新技术的早期狂热已经散去,AI 投资热潮消散,甚至人们对聊天机器人的兴趣也变得寥寥。更多人开始思考起大模型的应用落地,AI 厂商的发布会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行业案例的分享。

OpenAI 去年底连开 12 天的发布会,同样几乎通篇强调应用,底座技术的升级内容少之又少。2025 年开年,大模型创业公司零一万物被曝放弃预训练业务,创始人李开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国内的 AI 行业已经进入到落地为王的阶段,“2025 年将是大模型的考验年、应用爆发年和商业化淘汰年。”

去年,中国大模型应用落地的速度已明显加快。招投标市场公开信息显示,2024 年共有 1520 个大模型相关中标项目,累计中标金额达到 64.67 亿元,中标项目及中标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 15.5 倍及 7.4 倍。无论是 AI 大厂,还是“ AI 六小虎”们,都开始比过去更密集、也更激烈地争抢 B 端市场。

但 B 端市场和 C 端完全不同,此前大模型市场奉行的大规模投流打法在 B 端完全行不通。2024 年的大模型招投标市场中,仍然是几家头部 AI 大厂吃下最多订单。它们对行业理解程度更深、B 端服务经验更多,也更有人力和物力来精准服务。

根据第三方机构智能超参数最新发布的《中国大模型中标项目监测报告(2024)》,2024 年,在通用大模型厂商中标排行榜中,科大讯飞以 91 个中标项目、披露中标金额 84780.8 万元排名第一,断层式领先其他厂商,成为 2024 年度标王。

图源智能超参数

只是,当下 B 端市场整体 60 亿元的体量,距离市场预期仍然有较大差距,但好在大门已经打开——2023 年,市场的整体中标金额只有 7 亿多。B 端的想象空间和可能性足够大,所有厂商都在努力叩开大门,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面对汹涌湍急的河水,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但总有最先过河的人。

过去一年,科大讯飞无论是与中石油、中海油、中国绿发等央国企头部龙头联合打造的标杆性落地应用,还是率先推出智能代码、智能招投标等 B 端爆款产品,都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清晰模型落地的参考性案例,进而逐步打开 B 端大模型市场规模。

从这个角度上说,AI 大厂或者六小虎们,或许都在摸着讯飞过河。

B 端落地的土壤

和早期 To C 应用的火爆景象相比,大模型在 B 端市场的落地一直磕磕绊绊。

因素是多方面的。早期行业客户往往高估大模型的效果,期待大模型将会对原有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但期待往往落空。

“最早大家看到大模型,感觉大模型什么都能做,能力非常强,但是一旦回到具体的业务上,发现很多东西它又无法解决。”科大讯飞星火军团政企业务副总经理王刚说。

大模型又是一项重投入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打通企业上下游环节,再加上私有化部署的巨额成本,“基本上几千万可能就出去了。”一些传统行业信息化程度低,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清洗工作,应用成本更大,甚至最终效果也无法保证。

最初的兴奋期过去之后,B 端市场对大模型变得冷淡起来。互联网上流传着各式大模型应用的调侃:忙活半天,最后发现还是人工省钱好用。

头部大模型厂商是市场科普和呼吁的先行者。自 2023 年起,诸如科大讯飞、华为、百度、阿里、腾讯等众多厂商,纷纷在不同场合突出大模型的产业价值。一些厂商选择在企业的部分业务环节先行试点,以打造示范案例。

比如去年两会期间,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就在建议中强调,要加快大模型在行业领域的应用落地。他建议首批可以加快开发面向金融、工业、汽车、文旅、政务、教育、医疗等关键行业的应用场景,加快打造标杆示范,在成效验证后向全国规模化推广。

“我们需要有一个基本判断,未来的三五年之内大模型会赋能千行百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以人力和时长为代表的商业模式,这是毋庸置疑的,你一定得相信并高度重视这件事,这比原来让企业上网、上云、上大数据还要更加真切。”刘庆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为此,刘庆峰多次在央国企乃至政府层面进行宣讲推广,不断打造出大模型在 B 端落地的土壤。讯飞星火的每场发布会中,刘庆峰同样在不遗余力地强调模型的应用价值。

一些行业热门的 B 端爆款产品,也是科大讯飞率先投入继而吸引其他厂商跟进。比如此前大热的 AI 代码产品,早在 2023 年 8 月,讯飞星火就推出了智能编程助手 iFlyCode,在代码生成和补齐维度上超越 ChatGPT。国内部分厂商直至当年下半年才相继跟进投入。过去两年,AI代码已经成为大模型落地应用最广泛的B端产品之一。

政策端也在积极引导,鼓励央国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产业变革。去年 2 月,国务院国资委专门召开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要求中央企业加快布局和发展人工智能产业。10 家中央企业在会上签订倡议书,表示将主动向社会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在科技厂商与央国企的共同推动下,中国大模型市场已经诞生不少示范性应用案例。比如新华社报道的国家能源集团智能无人评审系统,目前已实现非招标采购全类别、全评审方式全覆盖,智能评审准确率达 97%。这一系统正是由讯飞参与联合打造,在国资委网站上作为典型案例推荐。

这同样也是科大讯飞率先走通的落地场景。除了与国能集团联合打造的智能无人评审系统外,科大讯飞还将这一应用推广到整个行业,对外推出智能投标助手“星火投标”,在B端及C端市场广泛应用。当下,整个招投标市场几乎都开始了智能化改造,不仅AI大厂相继推出相关应用案例,一些中小创业公司也纷纷推出智能投标应用。

过去一年,中国大模型的行业落地速度明显加快。2024 年市场公开披露的大模型中标项目比上年增长了 15.5 倍,公开披露的中标金额从 2023 年的 7.89 亿元,增长至去年的 64.67 亿元,一年增加近 60 亿元。

央国企为何青睐科大讯飞?

纵观 2024 年的大模型招投标市场,通用大模型企业仍然是绝对主力。《中国大模型中标项目监测报告 (2024)》显示,以科大讯飞、百度为代表的头部科技厂商拿下市场最多订单,科大讯飞更是成为 2024 年度标王,断层式领先其他厂商。

面对投入更重、介入程度更深的 B 端业务,这些传统科技厂商在人力、物力上都较创业公司更有优势。它们对细分垂直行业的理解也深一些,不少厂商如科大讯飞本身就在教育、医疗等行业广泛布局。

“从我们落地的项目来看,除了一些通用型的场景,很多都是要和客户的业务系统进行深度对接。”负责讯飞星火政企业务的王刚说,他们往往需要针对不同行业客户需求给出深度定制的解决方案。

为此,科大讯飞此前专门整合了讯飞研究院、相关业务单元及部分前场力量,成立星火军团,来承担央国企侧的大模型解决方案开发和市场拓展。

“最难的有两个,一个是场景,一个是数据。”王刚介绍。数据指的是如何对行业客户的海量原始数据进行语料清理、收集,场景则更考验大模型企业对细分行业的理解程度。

行业中哪些场景亟待大模型改造?哪些场景人工智能仍然无法解决?不同的业务场景对大模型的也需求不同,一些诸如客服等场景对模型的容错率更宽容,但生产场景哪怕 1% 的错误都不能接受。有的场景通用模型就能解决,但有的场景需要通用+专业大模型才能落地。

从数据到场景,从落地到后期维护,科大讯飞总结了一整套可复制的方法论。去年的科大讯飞全球 1024 开发者节上,刘庆峰总结了科大讯飞在大模型落地方面的经验,构建起从“建算力、理数据、训模型”,到“落场景、保安全、精运营”的全套解决方案。

基于这套解决方案,过去一年讯飞与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出诸多亮点案例。比如科大讯飞与中国石油、中国移动、华为联合打造的昆仑大模型。8 个不同参数大小的模型覆盖从日常办公到专业勘探等多个不同业务场景。去年 12 月,昆仑大模型参数规模从 330 亿升级为 700 亿,应用场景拓展至 43 个,业务覆盖范围更广、结合更加紧密。

王刚介绍,当下大模型的 B 端服务往往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模型几个月就会迭代,场景同样如此。”很多时候,他们都需要与客户成立联合工作组,不断根据模型能力的提升和场景变化来更新迭代产品。“你不仅要帮客户把能力构建起来,还要和客户一起打磨场景、迭代产品。”

2023 年,科大讯飞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发布的行业大模型尚且只有 12 个。到了去年,双方共建的行业大模型就达到了 20 多个,覆盖超过 300 个应用场景,所覆盖行业和场景数都是业内第一。

不少业务场景都是在迭代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比如被国资委网站推荐的国能集团智能无人评审系统,最早刚刚落地时准确率大概只有 60%-70% 左右,但经过双方一年的迭代和升级,现在国能集团的智能无人评审系统准确率接近 100%,实现采购评审“靠人—少人—无人”的突破。

这背后离不开讯飞星火底座模型的迅速迭代和升级。事实上,在不少厂商已经纷纷放弃预训练的当下,科大讯飞可能是当下少有仍在坚持基础模型投入的厂商。

从 2023 年 5 月发布至今,讯飞星火经历了至少 9 次的版本迭代与更新,相当于每隔两个月就有一次升级。去年 10 月 24 日,讯飞星火 4.0 Turbo 版本在七大能力上超过 GPT-4 Turbo,代码能力和数学能力超越 GPT-4o。

清晰的大模型落地路径

2024 年被称作是大模型应用落地的元年,但直至最后两个月,大模型的应用落地才算真正爆发。根据第三方机构智能超参数统计数据,2024 年市场超过 4 成中标项目都集中在去年的 11 月、12 月,两个月公开披露的中标金额占到全年的 56%。

图源智能超参数

即便从全年来看,去年市场公开的 1520 个中标项目和 64.67 亿的累计中标金额,较整体产业规模仍然相去甚远。

目前,大模型招投标市场的主要采购方仍然是以央国企为代表的行业龙头企业,且集中在能源、化工、金融等重点行业,大量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等仍未享受到人工智能的产业变革,不少行业如制造业的渗透率仍然较低。

行业对大模型落地应用充满着矛盾和犹豫,没有可参考的标杆案例,也没有成功经验,一切都处在摸索之中。

过去一年,行业落地应用更多的大模型项目仍然是以知识型相关的,对工业化生产的赋能与改造才刚刚起步。业内人士也不断对外呼吁,当前大模型的技术落地仍然存在不小挑战。去年,刘庆峰对外表示,大模型落地已经进入到更复杂的深水区,“当我们推出新模型时,必须有对应的场景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

根据不同客户需求,科大讯飞提供了一个更加灵活的大模型落地解决方案。比如“通用大模型+专业大模型”组合更低成本的商业化落地方案,即一个通用大模型用于语义理解,几亿、几十亿至几百亿不等的更小参数的专业大模型来负责组合完成任务,兼顾成本与效果。

科大讯飞还开发了针对教育、医疗、司法、政务等民生刚需领域的创新产品和应用。在教育行业,打造了基于“问题链”的高中数学智能教师系统,可以智能生成教学问题链,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辅助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解决问题;在医疗行业,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 2.0,可以完成医疗专业文书生成、医疗多轮交互等六大医疗核心场景事项;在司法领域,星火法律大模型赋能庭审笔录制作、裁判文书编写、法条类案检索等司法场景。

从科大讯飞与行业龙头共同打造的多个标杆性应用,到各类引爆市场的 B 端火爆产品,大模型的 B 端市场才逐渐发展壮大。有了显著成效,有了领军企业的带头,市场的大门终于打开。

更难能可贵的是,讯飞星火是完全基于国产化算力打造的底座模型。过去一年,科大讯飞利用有限的全国产算力,仍然可以打造出引领行业的 B 端大模型服务能力,算是为不少仍被算力掣肘的中国科技公司们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本。

“我们要给世界提供第二种选择。”刘庆峰在去年底的发布会上说。去年底,科大讯飞与华为、合肥市资产运营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国产超大规模智算平台“飞星二号”已正式启动。他认为,只有在真正自主可控的平台上,才有真正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未来。

在大模型深水区的商业化落地过程中,大家都是摸石头过河,而科大讯飞的所作所为和展现的成绩,更像是那个放石头的人。

本文来源:山上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推荐 手机 笔记本 影像 硬件 家居 商用 企业 出行 未来
二维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