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的最后一个星期,顺风车的安全问题,又一次给嘀嗒出行亮了一张“黄牌”。 在此次事件中,一名19岁的在校大学生在乘坐嘀嗒出行顺风车时,因拒绝司机绕路,被司机在高速路上赶下车,并导致其脚踝受伤。 事件发生后,嘀嗒出行迅速作出回应,表示已封禁涉事司机账号,并正在协助相关部门进行处理。此外,相关部门也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并对涉事司机进行了罚款和行政拘留处罚。 很显然,这次“高速甩客”事件,不是嘀嗒出行面对的第一张黄牌,也将不是最后一张,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嘀嗒出行都必须面对的是,如何将这一风险控制到最低,以防范那些未尽可知的风险。 不仅仅是“甩客” “嘀嗒是时候对平台隐藏的一些问题产生重视了。”在看到“高速甩客”事件后,作为嘀嗒出行的“资深用户”,林妙并不意外。 林妙住在河北省燕郊开发区,她很早便接触到了嘀嗒出行,“去机场或者高铁,或者特殊情况下通勤,顺风车都是最好的选择。” 林妙使用嘀嗒出行已超6年,她告诉《听筒Tech(ID:tingtongtech)》,最初接触到嘀嗒出行,主要是因为便宜,“没有嘀嗒之前,我去机场,经常会找专门拉客的(司机),最大的问题是价格高。去一次机场,需要100元。” 彼时,刚刚进入市场不久的嘀嗒出行,以“低价”的优势,迅速吸引住了林妙,“刚开始的时候,用嘀嗒拼车(嘀嗒出行前身)去机场,叠加优惠券之后,只需要20多元。即便是现在,也只需要花费不到40元。” 很多情况,林妙均会抱着“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原则,也就不了了之,“最主要的原因是,即便投诉到平台,顶多也是‘扣分’,对我而言,意义不大。”
来源:嘀嗒出行APP 《听筒Tech》截于2025年1月8日 不仅仅是林妙,事实上,《听筒Tech》发现,截至2025年1月8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嘀嗒出行平台累计投诉量高达21749件,投诉人不仅有乘客还有司机,投诉问题涉及乱扣费乱罚款、独享却有其他乘客、车辆信息不符、客服不作为等。 无处不在的“伪私车” 从过往的经验而言,“安全”,始终是高悬在顺风车领域的一条无人可越的红线,这条红线,一碰即碎。 图:嘀嗒出行的车主注册页面及认证规则 来源:嘀嗒出行APP 《听筒Tech》截图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嘀嗒能够对车主采取“扣分”或“封号”措施,但对于“封号”的车主,可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封”。 强哥是一名“专门跑运营”的嘀嗒车主,他告诉《听筒Tech》,实际上,封号对他们影响并不大,“换个人重新注册就可以。” 为了保障收入,强哥会多平台注册账号“跑业务”,诸多时候,因为“导航地图不准确”,或者“路线不方便”,他们会在接单后,不按地图行驶,“并不影响账号积分。” 另一位嘀嗒车主马少亦承认,他是专门租车来跑“顺风车”的,“我专门跑长途,赚的钱比网约车多。” 马少告诉《听筒Tech》,顺风车注册比网约车更容易,他身边不少车主便是通过租车来跑顺风车的。 正如马少所言,公开资料显示,网约车注册,车主需要考取双证(网约车驾驶员资格证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顺风车对此并没有要求。 “平台不会有那么多办法来分辨出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私家车。”强哥承认,对于专门“跑车”的他们而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实际上,不仅仅是嘀嗒出行,“伪私车”这一现象,在其他平台上同样存在。这对整个顺风车行业而言,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便意味着,“安全”这把利剑,随时都有可能再次落到其中一家的头上。 主吃“顺风饭”的嘀嗒 有意思的是,尽管“高速甩客”事件连续多日被推上热搜,但不少在南方的网友却对嘀嗒出行并不了解。 更重要的是,2024年6月,嘀嗒出行在港交所上市,是名副其实的“共享出行第一股”。其同行如滴滴出行和哈啰出行等,截至目前,均未能如愿。 2019年1月,哈啰出行正式上线顺风车业务;2019年底,滴滴重新推出顺风车业务。几乎同一时间,高德地图、T3出行均启动了顺风车业务。在诸多平台的围攻下,嘀嗒出行的市场份额迅速被挤压。 到2023年,嘀嗒出行变成了中国第二大的顺风车平台。 公开的数据显示,2023年,按交易总额计,嘀嗒出行的市场份额为31.8%,同期,哈啰出行、滴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4%、17.3%;按顺风车搭乘次数计,该公司的市场份额为31.0%,同期,哈啰出行、滴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47.9%、17.2%。 “单一业务占比依赖过于严重,无论对于哪一家企业而言,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位业内人士便对《听筒Tech》直言,尤其是顺风车业务,本身就是一门风险极大的生意。 图:嘀嗒出行的股价走势 实际上,这一风险,在此次“高速甩客”事件之后,在资本市场亦有所体现。 本文来源:听筒tech |
原创栏目
IT百科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