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要闻 > 科技> 正文

被忽略的微软Copilot大更新,我从里面挖到了有趣的东西

appso 整合编辑:太平洋科技 发布于:2024-10-14 14:02

前有 OpenAI 融资,后有 Meta霸屏。可是明明一周前,微软也给自己的 Copilot 产品认真地更新了一番,可惜无人注意。

先说明一下,这次的更新还没有全量放送:目前,web 端可以看到重构 UX 后的主页,但具体到各项功能,梯度如下:

Copilot Voice 首先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英国和美国提供英语版本,后续将扩展到更多地区和语言

Copilot Daily 翌日起首先在美国和英国推出,并将很快在更多国家推出

Copilot Vision 即将在 Copilot Labs 推出,向美国有限数量的 Copilot Pro 订阅者开放

不只是助手,还是「情感智能」

Copilot Voice 是这轮更新里最瞩目的一项。不仅在官方宣传片中刷足了存在感,Copilot Vision 也要围绕着它来展开。

最基础的功能当然是对话,在下面这条官方演示中,用户的需求是:她即将去给一个朋友过生日,但是突然想起朋友不能喝酒,她此时人已经在商店了,却一时想不到还有什么能作为生日礼物,于是来求助 Copilot。

对于所有涉及语音、对话的产品,「到底能有多自然」是一条永远的金线。从演示来看,当中一来一回的反问,自然度还是不错的。

对话承载了微软对于「打造属于每个人的 AI 伴侣」的野心,所以连 Copilot Vision 也和它紧密联动。

Copilot Vision 的要义,都在上面的演示里了:为了实现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Copilot Vision 结合了视觉和语音,前者能够理解用户所打开的网页,针对网页上的内容,再通过后者和用户展开互动。

为什么非得是语音,而不是像当年的 Clippy 一样,就涉及到新走马上任的 Copilot 负责人 Mustafa Suleyman 的理念。

这次更新,他写了一篇长文来表达整个团队对于 AI agent 的理解:emotionally intelligent,有情感的智能。

「不是要创建静态工具,而是要建立动态、新兴和不断发展的互动。它将为你提供坚定不移的支持,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出你真正想要的样子,这是一种促进人际关系和成就的新方式。」

也可以理解为,新一代的 AI 想要提供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还要有情绪价值,形成「混合动力」。

那么也就不难理解,这一次更新,还大大调整了 UX。

由于地区限制,还不能成功启用 Copilot Voice,但我注意到了它在页面切换时的渐变设计。

色彩渐变,可以说是 AI 产品中尤其常见的一种设计,它象征着灵活和变化。借着这个机会,我们盘点出了一些 AI 应用在设计上的共同点,它们都在做一件事儿:去 AI 味儿,尽量像个人。

色彩:从冷静理性,到热情温暖

时间维度拉长来看,AI 产品,尤其是对话机器人类的产品,色彩风格有一个演变过程。

2019 年左右流行过一阵的 Kuki,曾经拿过五次拿到人工智能洛布纳奖,界面称得上是淳朴……

同时期还有一个叫 Woebot,是专业心理咨询团队打造的聊天程序,用一个简洁的机器人形象作为代表,蓝色和绿色为主色。

可以看到早期的聊天类产品,都没有跳脱跟「机器人」形象的绑定。

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 ChatGPT 面世之后,对话的自然和流畅有当时有多惊艳就不必多说了。也是从那时开始,chatbot 类产品百花齐放,层出不穷,而且也不再绑定在机器人的概念上,而是努力向「拟人化」靠近。

最突出新特点莫过于更明艳的色彩,橙黄、桃红、樱桃色,等等等等,而且许多都使用了多色渐变的设计。

暖色调能有效调动注意力和情绪,尤其能够激发积极的情绪,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对于聊天类应用来说,用户进入对话的时候,未必是冲着解决具体问题去,可能只是单纯想有个搭子唠嗑。用明艳的色彩可以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

这方面,不久前小范围火过一把的 DOT by New Computer,由原苹果设计团队成员主导开发,设计风格简明,同时用淡淡的渐变桃红色,让整个对话界面柔和舒适。

另外一个在色彩上下功夫的,是 Hume 旗下的 EVI。这个技术团队的招牌是「智能识别情感」,从语音、文字、表情中,捕捉到用户当前的情绪状态,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在 EVI 的界面,背景的渐变色随时变化,像彩色的云雾一样,漂浮在背后。在右上方的小窗中,可以看到情绪与不同颜色之间的联系。EVI 的回答更是实时用跳动的点和线来表示,是令人过目难忘的设计。

虽然以暖色为主,但是每个人都色彩的感知都很不一样。心光 app 就提供五种主题色,供用户选择。

以及多色渐变真是随处可见,主打个人助理的 me.bot 也有这个设计,不管是官网的介绍 demo,还是进入手机端 app 的新手指引,都是淡淡的渐变色。


画布:让工具类产品更自由

情感陪伴类的产品,大多借助色彩来优化用户体验,而在工具类的产品里,也有一些通行法则,比如无限画布。

无限画布最常见于设计类工具,比如 ComfyUI,各种功能节点随意添加组合,只不过有一定学习成本。

开箱即用的产品也有,比如 Krea AI,一个支持多种生成任务的平台,但它的特色是微调步骤实时反馈,而且整合进了一些简单编辑(文字、擦除、色块等等),所以主界面是以无限画布的方式呈现,不再是围绕着 prompt 框为中心来搭建。

另外如 Figma、Pixso 等设计软件,是后来加入的 AI 生成插件或功能,其原有的画布基础不变,就不多展开了。不过,非设计类的产品也有用到画布的,比如 Coze。

Coze 主要还是以分栏层级式为主,但是在 multi-agent 模式里,用了更灵活的无限画布,赋予用户更多的发挥空间,设计自己的多智能体队伍,同时也能更清晰的反应彼此之间的跳转关系。

还有前阵子也有重大更新的 flowith。今年四月时我们针对第一版做过详细测评,当时它以新颖的交互方式吸引了许多目光。

本质上,flowith 依然是以和大模型发生对话,来进行检索、图文生成等任务,只是它采取了思维导图的排布,而非传统的线性对话。所以需要无限画布,以便完成逐级展开。

相比于情感陪伴类的 AI 应用,工具类的产品每一个都有自己聚焦的场景,或者是想要解决的问题,在设计上的共同点更少一些,更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考量。

衬线体:一点点复古,一点点稳重

字体的选择也是一大讲究,总体上,应用软件里,主要以无衬线体为主,因为结构更简单,笔画间粗细均匀,观感更清晰。

AI 应用基本也沿着以无衬线体为主的道路,不过,我们也发现一些 AI 产品用上了衬线体,比如上面提到的 DOT,在英文模式里,对话都是用的衬线体。

Pi.ai 也是一个聊天机器人产品,而这个团队里有不少人跳去了微软,参与 Copilot 的建设。这个圆角的贴图、米色的背景,也在更新后的 Copilot 里面得到了体现。

Pi.ai 对话界面以衬线体为主,侧边栏的一些引导小卡片,图片上压的也是衬线体。衬线体在印刷制品中更为常见,它能有效减少阅读疲劳,并且传达优雅稳重的气质。

相比之下,数字设备和应用软件,只会在标题或者是需要强调的信息上,才会使用衬线体。或者是一些阅读 app。所以,在 Suno 的界面里看到衬线体,多少有点意外。

一个音乐生成软件,重要的是里面的音频内容。而 Suno 在发现界面的分类小标题,都用了衬线体表现。每一首歌的专属界面,也为歌曲名使用了衬线体,起到了突出和强调效果。

作为新潮的生成式音乐应用,大概是现在很多人总是不把生成来的音乐当回事,用相对「老派」的衬线体来点缀,倒是表现出了一些认真的气质。像这一首日文歌,标题用衬线体来显示之后,还挺像回事儿的。

半透明:透过窗框看风景

另一个高频率出现的设计元素是半透明、毛玻璃质感的覆盖层,这在许多应用里都能见到。

在 AI 应用中,半透明设计有了更多深意。举一个例子是 Replika,从一打开官网欢迎界面就是如此。完成新手指引后,随处可见半透明的设计,一方面营造出了视觉上的层次感,另一方又保证了虚拟人的存在感。毕竟,这个数字伙伴,是 Replika 里最核心的要件。

透明及半透明的设计,很值得一说。这不仅仅是一种计算机交互设计里的手法,也是一种哲学:一种关于消失的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透明」的追求越发强烈,因而发展出了透视技术,就是为了能够适应、体现观者的视角。当你站在画前,一看就能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而意识不到那是一张画,更加不能意识到它的画框。

类似的,无论是在手机还是在电脑上,一切设计手段——半透明的界面、精心设计的色彩——都是为了让你聚焦在事情本身,或许是一场走心的聊天,或许是一次沉入心流的创作

难点在于,当对面是个 AI 的时候,这种聚焦显得困难了起来:AI 太强势了,它所携带的潜台词——自动化、类人化——自身就极有存在感。

如果说上一个时代,还能轻松的让用户能「透过」应用程序,看到背后的「风景」,也就是内容、资讯,或者是用户正在撰写的文档、正在编辑的图像;那么今天 AI 时代的应用,是在挑战这一点:用户透过程序,总是能看到另一个自动化程序。

苹果在 1987 年发行的《人机界面指南》中,给出了提纲擎领的指导原则:

图形设计的要点,在于平衡图与文,保证清晰的沟通。在 Apple 的桌面界面中,用户在屏幕上看到和操作的所有内容,都是图形。图形不仅是装饰性的。当它们清晰且一致时,能极大促进用户学习、沟通和理解的便利。视觉一致性的目的,是为用户构建一个可信的环境。

简单来说,整个交互设计都需要「透明度」,简单明了,甚至让用户忘记「设计」的存在——就像透过窗户看风景时,看到的应该是风景,而非窗框。

这也解释了这一波又一波的 agent 产品,都在努力通过各种设计手法,让机器不仅仅是「像人」,更能是无痕的、透明的、自然融入生活的。

本文来源:Appso

appso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推荐 手机 笔记本 影像 硬件 家居 商用 企业 出行 未来
二维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