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要闻 > 科技> 正文

价格定得好,国产Sora们躺着跑

赵甜怡 编辑:林炯佳 发布于:2024-08-19 18:39 PConline原创

OpenAI发布的Sora模型后,掀起了AI视频的热潮,一段60秒的视频让全世界的热钱都聚集在了这个领域上。其实,在此之前,早有国内玩家在这个赛道卷了又卷。

初创公司生数科技联合清华大学从2022年就开始研发相关模型,在Sora发布一个月后就成功发布Vidu视频大模型。

修图界的“顶流”美图秀秀也早早押宝AI,在23年的12月就推出了有AI视频功能的WHEE应用。

现在,距离Sora发布过去6个月,国产玩家们在AI视频的牌桌已经陆续落座,一场酣战初见端倪。

玩家落座

在座的玩家大致可以分为两派——新生派和大厂派。

新生派以生数科技的Vidu为代表,还有智谱AI、爱诗科技等,这些AI初创公司成立时间短,但却展现了惊人的吸金能力。每一位都是融资亿元俱乐部的成员,其中智谱AI更是一举融资25亿人民币,“钱途”一片光明。

另一边,不需要考虑融资的大厂派则更快地在App Store中开启战场。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前段时间爆火的快手可灵还有字节跳动的即梦……陆续上线移动端,紧锣密鼓地拉新、优化。

通义千问用“科目三”打响了这个赛场的第一枪。

今年1月,通义千问App上线免费功能“全民舞王”。用户按要求上传照片后就能够生成一个跳科目三舞蹈的视频。6月,快手发布的可灵因其优异的视频质量,引起了全世界网友的围观。

国产AI视频也由此进入「大爆发期」。加速奔跑的玩家们也很快迎来了发展的问题——“赔本赚吆喝”。围观的用户很多,产品的商业化路径却不明晰。

于是各位玩家选择在定价策略上发力。

PConline统计了几位主流AI视频玩家的定价策略,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

Freemium是AI视频常见的定价模式,其中包含了「免费试用」和「订阅制」两种类型。具体操作是用免费服务吸引用户,然后通过订阅增值服务,将部分普通用户转化为收费用户,实现商业化变现。

但AI视频应用比较特殊的是,多了一个「积分」的板块。每次生成视频都会消耗一定数量的积分。

积分的设置给AI视频应用的拉新预留了空间。在不少应用中,普通用户都可以通过每日登陆或者签到等方式获得积分。当然,这些积分的数量只够“尝鲜”,想要生成更多AI视频,就需要付费。

PConline发现,按照各个应用主推的付费套餐,生成一个最低规格的视频需要花费0.24~0.71元不止。月度会员在50~80元之间,而年度会员则是600元上下。

但有一位比较特殊——通义千问。

现在通义千问“全民舞台”功能中的所有都是免费的。但是自从“科目三”爆火之后,通义千问似乎只停留于模版内容,只做固定的内容模板让用户们体验。而隔壁的可灵已经用AI生成视频的不确定性玩出了#人类cos AI#的社媒热搜话题(详情看见文章《AI修复老照片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人类cos AI》)。

可以说,订阅制设立了门槛,积分制设立了阶梯。这样的定位模式其实是围绕两个维度——使用量和增值功能。

使用量就是记录生成视频的个数,生成的越多,积分消耗得就越多,付费就越贵。

增值功能则是体现在订阅会员后才能使用的功能。比如去水印,延长原视频、画质增强、版权保护等。例如在快手的可灵中,普通用户只能生成“高性能”视频,画面质量更佳的“高表现”视频只开放给付费用户。

据PConline的统计,每家增值功能的内容都会根据各自产品的特性有一些不同。

氪金游戏开始

视频的长度、生成的速度、免费积分的额度、增值功能的内容……不同于大模型领域直白的价格战火拼,国产Sora们反而是在定价的细则上费尽了心思。

这定价难题的背后其实还是成本问题。

AI视频的成本有三个因素决定:数据、算法、算力。

首先,投入的数据太贵了。

一向注重版权的Adobe,在训练模型的前期曾计划向摄影师、艺术家购买视频,并且根据视频长度付费,每分钟支付费用为2.60美元至7.25美元之间(折合人民币20~50元/分钟)。

训练出一个AI大语言模型需要亿级数量的参数,而训练视频模型所需要的数据量只多不少。

OpenAI首席技术官米拉·穆拉蒂在接受采访时表达,训练Sora时,他们使用了“公开可用的数据”。不少AI行业专家认为,OpenAI采集了包含YouTube在内的多个社交媒体平台的数据,才训练出Sora的。

可灵的诞生也是基于快手这个数亿用户的视频平台,视频数量可想而知。

可灵生成视频的截图

另一方面,运营AI视频应用所需要的算力成本也十分巨大。

建一座桥需要几个亿,但这个费用是平摊在每一位使用者身上的,用得越多越划算——因为建造成本会分摊得越来越薄。

但AI视频却无法用边际效应来计算。每一个用户都需要算力,用户用得越多,算力需求就越大。

在可灵刚刚发布时,PConline曾尝试「图生视频」的功能。系统显示生成视频的所需时长为几分钟,然而实际情况是花费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这是因为在可灵爆火后,一下子涌进了百万用户,算力吃紧,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在数据成本和算力成本的双重压力下,AI视频的玩家们无法像大模型玩家们一样,“豪爽”地直接降价。

如果贸然用降价的方式来“跑马圈地”,AI视频玩家们极有可能面临资金被算力成本耗光,同时用户体验也不好,可谓两头不讨好。所以大多数AI视频玩家们总是谨慎再谨慎,选择在增值功能中下功夫。

Freemium模式之外,也有玩家选择更加直接的方法。

去年,国内 AIGC领域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破圈的现象级产品妙鸭相机,就选择了商业化前置的道路——先支付9.9元再使用产品。

妙鸭产品负责人张月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在 AIGC 时代,如果你不能在第一天就向用户收费,那么你永远都不可能收到用户的钱。

但一年的时间过去,流量骤减的妙鸭相机也面临着“一波流”的质疑。

谁先跑通商业化?

同样的定价难题在海外市场也无法避免。

一篇关于AI应用定价策略的报告中提到,只有26%的AI公司都采用了Freemium的混合模式,绝大多数(71%)仍采用传统的SaaS订阅定价模式。

报告部分截图

报告中还提到,许多AI应用目前所提供的价值很可能超过了它们收取的价格。

像初创公司Runway,作为AI视频领域的佼佼者,其估值高达40亿美元。但据硅谷媒体报道,截止去年年底Runway年度经常性收入仅在2500万美元左右。

PConline在其用户页面发现,Runway同样采用了Freemium的定价模式。

普通用户和会员每月分别有625积分和2250积分。使用最新模型Gen-3 Alpha Turbo生成一个5秒的视频需要消耗25积分。

Runway订阅套餐页面

另一位声量颇高的Luma AI与Runway“殊途同归”。没有设置积分,Luma AI直接根据生成视频的数量定价。如果订阅最便宜的Lite版,每个月可以比普通用户多生成40条视频。

当然,在商业化路径方面,最有创意的还属国内的玩家们。

智谱清影推出的是“加速”模式。普通用户使用清影是无限次免费的,如果要想缩减排队等待生成的时间,可以购买加速券,5元加速一整天。

智谱清影付费界面

最有创意的定价模式莫过于月之暗面的Kimi大模型。

从今年三月开始,Kimi一直稳坐国内AI产品Top5,还一度火到宕机。为了平衡用户体验和算力需求,Kimi推出了打赏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支付5.20~399元不等的礼物,获得不同时长的「高峰期优先使用」功能。

Kimi打赏模式之一

不难看出,国内AI产品都对商业化模式的探索,持开放的态度。相比较大模型领域的价格战火拼,AI视频领域总体更有创意,更为灵活和随机的打赏模式或许也能独成一派。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AI视频的战争才刚刚开始,AI释放出来的磅礴势能正如移动互联网之初的巨大市场增量,业态将会越来越繁荣。

 

 

 

 

参考资料:

《How AI apps make money》Growth Unhinged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推荐 手机 笔记本 影像 硬件 家居 商用 企业 出行 未来
二维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