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最近,我改用了安卓系统手机。”那一年,微软正式放弃Windows Phone系统,退出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之争。 在此后7年时间里,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以下简称“手机OS”)基本被安卓和iOS瓜分殆尽。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2023年,这两大操作系统合计占据全球超过98%的市场份额。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智能手机竞争逐渐走向同质化,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各家的区别都越来越小。“iOS借鉴安卓”,“安卓借鉴iOS”,成为每年两大系统更新时,必然会被谈及的话题。 到了2024年,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终于迎来了更多新变化。生成式AI全球爆火、物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及华为鸿蒙系统的崛起,给沉寂已久的市场投入了三块“巨石”。 从功能性上看,越来越多的IoT设备让手机OS不再只是“手机上的OS”,而是需要与数十亿台,甚至数百亿台物联网设备连接、协同,这对O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AI时代的到来,让手机OS获得了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功能变化,手机厂商终于可以在同质化的市场,尝试做出更多差异化。 华为鸿蒙系统的加入,则让安卓和iOS“非此即彼”的默契竞争,迎来了久违的“第三者”。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今年一季度,鸿蒙系统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2%翻倍增长到4%,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则增至17%。同期,苹果iOS在中国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的份额则下降了四个百分点,降至16%,这也标志着鸿蒙系统在中国市场的市占率正式超越iOS。 作为后发玩家,华为鸿蒙必须拿出更加优秀的产品表现,才有可能在安卓和iOS的夹缝中赢得生存,这更加剧了竞争态势。 手机OS从十年前的苹果(iOS)、谷歌(安卓)、微软(Windows Phone)“三国杀”,变成了现在的苹果(iOS)、谷歌(安卓)、华为(鸿蒙)的“新三国杀”,他们的竞争将贯穿中国智能手机系统的下一个十年。 软硬件协同,系统级AI更有优势 今年上半年,苹果、谷歌、华为均公布了自家的手机AI服务。不过,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苹果部分AI服务可能难以在国内运行,而根据过往谷歌服务在国内的运营情况来看,谷歌AI基本也与国内绝缘。因此,PConline将重点讨论国产安卓厂商的变化。 首先是“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它包括苹果自身把控的部分和与第三方合作的部分,前者由苹果云端大模型与设备端侧大模型相结合,后者目前与OpenAI的ChatGPT合作。 尽管OpenAI并不服务中国市场,这部分AI功能可能由百度文心一言、阿里巴巴通义千文等国产大模型代替,但事实上并不会特别影响Apple Intelligence的实际表现。在苹果的官方宣传中,接入第三方大模型只是方便用户调用,而不涉及任何与硬件或系统的融合。因此,Apple Intelligence的重点依然是苹果自有AI服务。 在Apple Intelligence发布10天后,6月21日,华为带来了Harmony Intelligence(鸿蒙智能)。两者在诸多方面都有着很高的相似度,例如,双方的语音助手都融入了AI大模型,能够通过语音控制诸多系统级操作,以及能够实现文本总结、图片智能消除、生成等。 不同的是,“鸿蒙智能”也有许多“苹果智能”没有的功能,例如,“小艺”语音助手在大模型加持下升级为“小艺智能体”,它能够直接识别图片中的表格,并生成Excel表格,“小艺”还可识别图片和摄像头里的内容,并通过语音让视力障碍人士“听到”真实世界等等。 从能力上说,不管是“苹果智能”还是“鸿蒙智能”,受限于本地算力他们都很难与第三方大模型相提并论,例如ChatGPT、Stable Diffusion等。苹果和华为的优势是能够做到软硬件高度结合,让AI服务手机,或者说,把手机变成AI的载体,最终实现“1+1>2”的效果。这是其他所有第三方大模型都不具备的优势——“系统级AI”。 但想要做到系统级AI,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必须掌握核心硬件,比如CPU或GPU,只有掌握底层芯片,厂商才有可能挖掘硬件的更多潜力,使之与AI大模型更好地结合;二是需要有足够强大的端侧大模型和云端大模型,毕竟大模型的能力直接决定了AI在手机上的实际表现。 对苹果和华为来说,核心硬件手机SoC都是自研,因此不存在硬件问题。而在大模型方面,苹果并未公布其自研云端大模型参数,但媒体报道其性能可能与GPT-4接近。端侧方面,苹果此前公开了OpenELM开源AI模型,苹果称,其主要在设备上本地运行,它的模型参数范围从2.7亿到30亿,与目前主流端侧大模型相差不大。 华为则是盘古大模型,这也是华为当家AI,此前已在工业领域开始应用,手机上采用的盘古大模型参数更小,同样是数十亿参数。 总的来说,根据苹果和华为在发布会上公布的信息,目前这两者的系统级AI已经相当完善。但对安卓来说,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 以小米为例,小米手机的芯片来自高通和联发科,如果和苹果、华为一样做系统级AI,小米就需要同时针对两个芯片平台做针对性优化。并且,由于芯片采购自第三方,因此,小米也很难获取芯片最底层的权限,将芯片能力完全榨干。 与此同时,高通和联发科都有多款不同型号芯片,它们的算力也各不相同,小米还需要把控每款芯片能够承担的AI能力上限而做针对性适配。 与之对比,苹果只需维护每年更新一代的A系列芯片,华为是麒麟9000系列芯片,两者的工作量都要少得多。 由此可见,即便不考虑AI大模型的能力强弱问题,安卓厂商想要做系统级AI,都将面临非常繁重的适配问题。 目前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是芯片厂商提前介入,在装入手机前就给手机厂商们打好样,提前适配AI大模型。例如,今年3月联发科宣布与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实现芯片级适配,以及高通将第三代骁龙8s移动平台适配支持Baichuan-7B、Gemini Nano、Llama 2等大模型。 但芯片厂商做“中间商”与手机厂商能否达成需求一致,依然不确定。从这个层面来说,苹果和华为在系统级AI方面将有着天然优势,安卓厂商想要追赶,必须付出更多努力。 物联网时代,多设备协同才是趋势 物联网的故事不像AI那么性感,也不像AI来得那么突然。事实上,从2016年前后,小米入局IoT以来,物联网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领域。 智能手机作为目前移动智能终端的核心,也是物联网最重要的控制中心,无论是智能手表、TWS耳机,还是各类智能家居,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好用与否,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这些物联网设备的使用体验。 小米虽然拥有目前最庞大、齐全的IoT品类,但其手机OS在物联网领域却饱受诟病,被用户认为多设备互联能力差,协同连接不够稳定。但严格来说这并不只是小米的缺陷,而是整个安卓都面临的问题。 由于安卓诞生时,物联网发展趋势还不明显,因此安卓主要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复杂设备,这也导致安卓系统体量较大。但像智能冰箱、智能空调等物联网设备并不需要智能手机一样的复杂功能,搭载安卓系统虽然让它们具备了智能化,但系统过于繁杂就容易导致上述问题。之所以小米被诟病最多,恐怕主要原因在于其IoT产品最齐全,销量最高,因此用户感知更为明显。 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2023年年10月,小米发布澎湃OS(本质还是安卓系统),试图从源头解决互联问题,用小米的话来说就是“工程师对底层架构‘彻底重写’后打造的人、车、家全生态操作系统”。 不过,如果从时间上看,最先提出类似设想的其实是华为鸿蒙系统。早在2019年鸿蒙发布之初,华为对其的定位就是“面向万物互联的全场景分布式操作系统”,而不局限于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鸿蒙的优势除了在开发之初就为物联网开发了诸多功能特性,还在于其开源项目OpenHarmony。在智能手机时代,安卓之所以能在一众系统中脱颖而出,开源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对华为来说,OpenHarmony能否持续壮大,也将是影响鸿蒙生态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过去几年由于华为手机受限,鸿蒙的发展也相当于“戴着镣铐跳舞”,如今随着华为手机业务恢复正常,鸿蒙与小米的正面交锋势必也将日益频繁。 三大系统中,苹果在物联网领域进展最慢,也最为保守,其多设备互联主要集中在苹果自有设备,例如iPhone、iPad、Mac之间的协同。HomeKit是苹果智能家居生态圈的核心,支持多种智能家居设备连接和控制,并且兼容了通用物联网规范“Matter”。但目前来说,苹果在这一领域的存在感并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苹果的闭源系统难以给予第三方物联网厂商更多的权限。 对于目前最重要的物联网设备——智能汽车,三大系统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由于苹果已经放弃造车,因此其与智能汽车的交集完全交给了车载系统CarPlay。最新版CarPlay能力更强,但也需要获取大量车辆权限和数据,正如苹果不愿给予第三方厂商过多权限一样,车企同样也不愿意将其开放给苹果。因此,目前CarPlay的适配情况并不理想,尤其是在中国市场,造车新势力普遍有着很强的智能化能力,CarPlay很难找到生存空间,目前主流品牌中只有小米宣布将适配最新版CarPlay。 对华为和小米来说,情况则要好得多。澎湃OS和鸿蒙OS都能直接搭载在汽车上,并且都深度参与车辆制造,能够做针对性优化。除了小米,目前安卓平台布局了手机+汽车协同的品牌还包括蔚来和吉利,其中蔚来选择自己造手机,吉利则通过收购魅族,补上缺少的手机部分。 根据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这几家同时拥有手机+汽车的品牌均获得了不错的用户口碑,例如吉利正扩大魅族Flyme Auto的装车量,将其搭载在更多车型上。 “新三国杀”互有优劣势,鹿死谁手未可知 总的来说,三大系统互有优劣势,没有哪家能做到赢家通吃。 苹果在自研芯片+闭源系统下,能够做到高度融合的系统级AI,且拥有很强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能力。但也正是因为过于封闭,苹果在物联网领域进展缓慢,尤其是正被智能汽车逐渐抛弃。 同样拥有自研芯片+自研系统的华为与苹果基本实现了类似的系统级AI,并且,由于鸿蒙的后发优势,既能在开发之初避免安卓在物联网功能性方面的缺陷,也能发挥开源的优势,扩大鸿蒙生态。鸿蒙的不确定在于其略显稚嫩的生态,目前鸿蒙虽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提升至17%,但其全球份额依然只有4%,与安卓、iOS相差甚远。今年下半年不兼容安卓的“纯血鸿蒙”就将正式上线,届时,华为需要让更多开发者、用户看到鸿蒙的价值。 而对国内安卓来说,劣势主要体现在缺少对物联网设备的针对性优化,以及很难与手机核心硬件高度融合,做到如前两者一般的系统级AI。但安卓的优势也是前两者暂时无法比拟的,那就是过去十多年积累的数十亿乃至数百亿的用户和设备保有量,想要取代它们需要极高的替代成本,这是安卓抵抗另外两大系统的核心优势。 当然,对三大系统来说,有一点几乎达成了共识:无论是系统级AI,还是面向物联网时代的多设备互联,软硬件协同都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或许也将是决定智能手机系统“新三国杀”谁能称王的关键因素。 |
原创栏目
IT百科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