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要闻 > 其他> 正文

年轻人的胃,在集体垮掉

浪潮工作室 整合编辑:黄安莉 发布于:2024-02-22 16:38

如果器官会说话,胃一定是个话痨:“喂喂喂,别再只关心发际线了,多看看我!”“住嘴,这个不能吃!”“扎胃了老铁……”

少不更事时对保温杯里泡枸杞、亲自洗手作羹汤嗤之以鼻,直到晋升为打工人之后,才被现实痛击:打工不仅收获了“窝囊费”,也“收获”了一身职业病,首当其冲的就是胃。

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是胃癌大国,2020 年新发病例数约 47.9 万,占了全球将近一半 [1]。

如果癌症听起来还太远,胃病一定多少和你打过照面。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饥一顿饱一顿、疲劳焦虑……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都在狠狠地伤害你和胃之间本就脆弱的感情。

年轻人得胃病,有多常见

真正的幸福有三个秘诀——吃得好、睡得香、排得畅,但很多人在第一关就已经倒下。

过去三年,肠胃健康一直是民众的“心头大患”。丁香医生发布的《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肠胃始终是困扰人们的十大问题之一,每年约有 1/3 的人曾为此烦恼 [2]。

肠胃不好可不是件小事,轻则吃嘛嘛不香,重则痛得要命。在豆瓣「胃病患者抱团取暖」小组,48853 名“小难受”聚集于此,发帖记录胃病给他们带来的每一丝痛苦 [3]。

从大家的抱怨来看,消化不良是出现次数最多的高频词,吃一点就饱,吃多了就胀。

对于胃病患者来说,还有条条框框在限制:生冷食物是大忌,比如冰淇淋、夹生的米饭;黏性食物更是负担,吃一口糯米、粽子要用半天来消化。哪怕满汉全席摆在眼前,能入口的也只有寥寥几样。

那些因为胃病而辗转反侧的夜晚有多难熬?胀气、打嗝、嗳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一种长而缓的声音)已经是胃病的基础配置,严重者还要忍受胃酸带来的灼烧感。

器官在某种程度上是共通的,你以为胃病只在胃部发作,实际上,它带来的苦还会蔓延到其他部分。比如胃酸反流导致的胃食管反流病,也可能出现胸痛、咳嗽、哮喘等症状 [4]。

你以为胃病是老年人的专属,但小组里,不乏年纪轻轻就病龄数年的小可怜。一位和胃病打了八年交道的患者表示自己很痛苦:

上高中就开始消瘦,18 岁查出胃病,一直很瘦弱、精神不足,各方面都受影响。

俗话说“十胃九病”,而如今,胃病越来越“年轻化”了。按照健康产业数据和咨询服务平台——中康 CMH 的调研数据,胃病在 18 - 35 岁的青壮年群体中的渗透率约为 30%,比起中老年更为高发 [5]。

一项发表在《中国学校卫生》上的研究,分层抽取了华东师范大学 953 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结果显示胃炎患病率为 16.1% [6]。

珍珠奶茶方便面,火锅雪糕麻辣烫,一提起胃病,年轻人也有了共同话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李景南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年轻人,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有年轻化的趋势 [7]。

多少人外表看起来风华正茂,胃却垂垂老矣,过早体会到了“胃老先衰”的难题。

这么多种胃病,一半得怪它

如果你在短期内反复出现胃部不适的症状,那么就要拉长耳朵提高警觉了——很可能是胃生病了。

我们常说的胃病,其实不是一种病,而是集大成者——一大堆胃部疾病的统称 [8]。这些发生于胃部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包括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胃的良恶性肿瘤、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等 [8][9][10]。

来不及吃早饭,刚下地铁胃就烧得慌;天天 996,只好用外卖将就一下,逮到聚餐机会就大吃大喝,结果腹部饱胀得像个气球;边吃边在群里扣 1,辣的、烫的一股劲往嘴里塞,下场常常是腹胀难忍……当胃的受难日逐渐增多,胃病就慢慢找上了门。

饥一顿、饱一顿,这些对打工人来说司空见惯的操作,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送进医院。2013 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牵头的一项调查统计,全国急性胃肠炎发病率达到 0.56 次/人年 [11]。

不同的胃有不同的“痛点”,我们整理了三种常见胃病的发病率及其症状。

顾名思义,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烧心、反酸是典型症状 [12]。如果把消化系统比作一条瀑布,那么胃食管反流相当于水往高处流。

消化性溃疡也会出现反酸的情况,但更多的是无明显症状或者上腹疼痛。把胃想象成屋檐,溃疡就是那掉落的瓦片,于是引发了一系列后果。

有些人表示不服:三餐营养均衡,水果天天不落,怎么胃病也依然造访了?

胃病的“操盘手”,不只有疏于管理身体的你,还有常常出现在体检报告单上的细菌——幽门螺杆菌。

在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一种,人群发病率约为 50% [13]。

但是,这一数字并不是从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而来,而是依据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得出,高达 99% 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会进一步发展成慢性胃炎 [13][14]。

虽然中国内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直在下降,但仍然保持在 44.2% 的水平,相当于有 6.2 亿人感染 [15][16]。即使是患病率最低的华中地区,也大约有一亿人感染 [15]。

患病率前三的西藏、贵州和甘肃分别高达 66.4%、60.5% 和 57.2%,主要来自西南和西北地区,可能与生活水平较低、日常习惯不健康等危险因素有关 [15],个人卫生和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感染率就难以下降 [17]。

就算避开了上述因素,狡猾的幽门螺杆菌仍然可能找上门。一项关于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如果家人感染了,一起同住同吃的你感染率也会大大上升 [18]。

一项千人规模的调查发现,采用公筷夹菜的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更低,这个举措可能可以保护你免受幽门螺杆菌的侵袭 [19]。

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的“势力”很大,即使饮食再规律,只要有传播漏洞没堵上,你同样也有几率罹患胃病。

打不好“保胃战”,和坏习惯有关

所以,很多胃病都是“病从口入”。比起“多喝热水”,胃对“吃什么、怎么吃”更敏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胃病是三分治、七分养,光治不养,胃病永远都好不了。

胃病患者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一项调查胃病患者饮食习惯的研究发现,影响胃病患病率的因素包括保存食物的习惯、水果摄入情况和吃剩饭等 [20]。简单来说就是,肠胃比舌头更敏感,对新鲜品质有很高要求。

早在 2006 年,一篇研究在调查中国人群生活习惯和胃癌发病的关系时发现,使用冰箱可以减少蔬果的腐烂,使患胃癌的风险下降 19% [21]。饮用自来水前消毒,也可以减少慢性肠胃疾病 [22]。

大家平时老生常谈的吃饭速度、口味也榜上有名。外出就餐,你会发现重盐重口的餐厅越来越多了;点个外卖,小咸菜也成为常驻嘉宾,解决了一时的口腹之欲,却让胃负担了难以承受之重。

你怎么吃,胃都清楚;你开不开心,胃更加清楚。最了解你身体状况和情绪感知的,可能不是大脑,而是胃。

胃是情绪器官,胃肠道不适症状经常伴随着不良的情绪状况 [23]。换句话说,当你感到焦虑、心累时,你的胃也同样在“尖叫、扭曲”。

一考试就紧张得想拉肚子,很可能是真的,不一定是逃避现实的借口。

所以,胃病是常见职业病还真不是说说而已。

疲劳因素的比值比高达 9.96,几乎是其他情绪因素的 3 - 5 倍 [24]。如果你每天都像个陀螺转个不停,睁眼就要操心工作进度,除了压力还是压力,那胃很难不被不法分子——疾病盯上。

而工作往往意味着要与人交涉,如果你是个有社交恐惧症的 I 人,一到公共场合就紧张得抠出一栋别墅,那你的肠胃可能也会突然变得脆弱。

如果总是忍一忍、拖一拖,小病反倒可能会酿成大祸。

目前,让胃病无所遁形的最佳方法依然是进行胃镜检查,因为很多早期胃癌患者在做胃镜之前并没有表现出特殊的症状 [25]。

《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推荐患过胃癌前疾病、居住在胃癌高发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的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 [25]。

江湖传言做一次胃镜(非无痛版),简直生不如死。但是,相比起来,时不时就冒泡刷存在感的胃病更好不到哪里去。与其永久性地和烧烤、火锅、奶茶、烤肉说拜拜,不如平时就好好对待自己的胃。

[1] IARC. (2021). GLOBOCAN 2020.

[2] 丁香医生. (2022). 2022国民健康洞察报告.

[3] 豆瓣. (2023). 胃病患者抱团取暖. Retrieved 5 June 2023 from https://www.douban.com/group/633079/.https://www.douban.com/group/633079/.

[4] 吴继敏, 汪忠镐, 胡志伟, & 陈冬. (2020).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多学科诊疗共识.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7(1), 1-28.

[5] 中康CMH. (2022). 2021年中国大健康领域消费者洞察报告——胃肠道疾病篇.

[6] 万光花, & 雷秀峰. (2014). 某校大学生胃炎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5(1), 139-140.

[7] 张依琳. (2023). 超九成打工人曾有胃部不适,专家提醒. 澎湃新闻. Retrieved 9 April 2023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U8wB0rCd08NFuCNyRBI4JQ.

[8] 唐旭东. (2022). 实用中医消化病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9] 顾莉娜. (2014). 常见的胃病类型及预防和治疗.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5(9), 16-18.

[10] 李军祥, 陈誩, & 李岩. (2017).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017 年).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5(12), 889.

[1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国内外热带病与寄生虫病舆情监测简报_第三十期. Retrieved 14 August 2013 from https://www.chinacdc.cn/jkzt/tfggwssj/jszl/201308/t20130814_86654.html. 

[12] 共识, & 解读. (2017).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2017).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5(5), 321.

[13] Fang, J. Y. (2023).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gastritis in China (2022, Shanghai). 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

[14] 房静远, 杜奕奇, 刘文忠, 任建林, 李延青, 陈晓宇, ... & 吕宾. (2017).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 胃肠病学,(11),670-687. 

[15] Ren, S., Cai, P., Liu, Y., Wang, T., Zhang, Y., Li, Q., ... & Jin, G. (2022).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37(3), 464-470.

[16] 国家统计局. (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7] 王凯娟, & 王润田. (2003).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 Meta 分析 (Doctoral dissertation).

[18] 张万岱, 胡伏莲, 萧树东, & 徐智民. (2010). 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Doctoral dissertation).

[19] 贾明芳, 骆小红, 汪俊兰, & 程向群. (2016). 2180 名武汉市居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护理学报, 23(18), 48-52.

[20] 张馨, 曹文君, 王静, & 邱服斌. (2015). 某地区胃病患者饮食及行为习惯调查分析. 中国现代医生, 53(13), 96-99.

[21] 周晓彬, 张健, & 张超英. (2006). 中国人群生活习惯与胃癌发病关系的 Meta 分析. 中国临床康复, 10(48), 10-13.

[22] Zhang, H., Xia, Y., Chang, Q., Zhang, X., & Zhao, Y. (2022). Association between water source and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 in Chinese: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tudy.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10.

[23] Söderquist, F., Syk, M., Just, D., Kurbalija Novicic, Z., Rasmusson, A. J., Hellström, P. M., ... & Cunningham, J. L. (2020).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trait anxiety in young adults. BMC psychiatry, 20, 1-10.

[24] Avramidou, M., Angst, F., Angst, J., Aeschlimann, A., Rössler, W., & Schnyder, U. (2018). Epidemiology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Swiss adults: prevalences and comorbidities in 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 cohort over 28 years. BMC gastroenterology, 18(1), 1-10.

[25] 赫捷, 陈万青, 李兆申, 李霓, 任建松, 田金徽, ... & 彭绩. (2022). 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 (2022, 北京). 中华肿瘤杂志, 44(7), 634-666.

本文来源:浪潮工作室

浪潮工作室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手机 笔记本 影像 硬件 家居 商用 企业 出行 未来
二维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