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要闻 > 科技> 正文

都2023了,手机涨价该不该骂?

刘凡 编辑: 刘凡 发布于:2023-12-20 17:47 PConline原创

最近几年,智能手机越来越贵,在微博、知乎、B站等社交平台,总是不免看到许多类似吐槽:“国产手机也卖到7000块了?”“iPhone都破万了”“以前没钱买小米,现在没钱买小米”……

以近期发布的两款新机为例,小米14系列售价3999元-6499元,一加12售价4299元-5799元。而他们都曾是手机圈性价比的代表,过去小米和一加的旗舰机型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坚持1999元的起售价,如今最新售价已经较之前涨价两倍有余。

前不久,市场调研机构“GfK 中国”发布报告称,今年中国手机市场第三季度均价已达3480元,而在2019年这个数字是2685元,四年间涨价近800元,涨幅接近30%。

但有意思的是,骂归骂,大伙的“身体”还是非常诚实,买买买是一点没停下。

根据Canalys数据,截至2023年11月,在整体手机市场同比下降4.5%的情况下,中国高端智能手机(3500元以上)市场却逆势增长,销量同比增长了12.3%。而在刚刚过去的第三季度,高端手机占市场总销量的比例已达33%。也就是说每卖出3台手机,就有一台价格超过3500元。

Canalys的数据还展示了另一个现实:高端手机所占据的33%的份额,已经是目前销量占比最高的价位,超过了2500元-3499元的19%,1500元-2499元的29%,以及1499元以下的19%。

这意味着高端手机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主流,消费者不仅没有排斥高端手机,反而用钱为手机厂商的涨价投下了认同票。

手机市场从来都不缺少便宜的中低端机型,因此消费者愿意为涨价买单并非只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都在骂,又都在买”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因素。

手机是如何越来越贵的?

其实手机涨价这事并不新鲜,2020年前后才是涨价的高峰期,不仅几乎所有国产手机厂商都一起涨价,且涨价幅度也相当惊人。

以小米为例,彼时小米宣布全面冲击高端市场。既然是“高端”,产品高不高端另说,价格首先得高端上。于是小米数字旗舰系列开始大幅涨价。

2016年小米5发布时起售价还是1999元,到2019年的小米9涨到了2999元,三年涨价1000元。而到了2020年发布的小米10,起售价直接定为3999元,一年的涨幅相当于前三年之和。

同一年,vivo、OPPO也开始全力布局高端市场,vivo旗舰机型X50起售价3498元;OPPO旗舰机型Find X2起售价更高,直接来到5499元。

已经在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华为也在这两年大幅涨价,2019年其发布的Mate 30系列起售价为3999元,而一年后发布的Mate 40系列起售价涨价1000元,达到4999元。

手机厂商之所以不约而同选择在2020年涨价也有自己的理由。2020年被称为“5G商用元年”,几乎所有主流手机厂商都推出了新款5G手机。但5G模组并不便宜,雷军曾在发布会上表示,“5G手机多了千元级模块的成本”。

此外,彼时手机影像能力竞争日益白热化,手机厂商为了给旗舰机增加卖点,纷纷采用更多的摄像头和更大的传感器,三摄、四摄从这时起开始流行,而它们最终都反映到了手机成本上。

与此同时,市场正在经历4G向5G转换,也助推了消费者的换机需求。于是,综合因素下,让手机厂商有了涨价的底气。

而2020年之后,手机厂商涨价的策略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不再着力提高手机起售价,而是拉高售价区间。同样以小米为例,2020年小米10系列售价区间为3999元-5999元,而2023年发布的小米13系列则变为了3999元-6999元,在起售价未变的情况下,高配版涨价1000元。

这套组合拳下来,也难怪大家会吐槽手机涨价过猛。

此外,高端市场的新品类——折叠屏手机也是涨价背后的“功臣”之一。

2018年,国产厂商柔宇科技发布了全球首款折叠屏手机,随后2019年,三星、华为先后推出了旗下的折叠屏手机,小米、OPPO、vivo、荣耀也在之后纷纷跟进。

折叠屏手机较之直板旗舰手机售价更贵,以华为为例,2021年2月发布的华为Mate X2起售价高达17999元,比4个月前发布的华为Mate 40系列起售价足足高了1.3万元。“高端”都不足以形容,说是手机中的奢侈品恐怕也不为过。而后续其他厂商推出的折叠屏手机也大多在万元左右。

虽然近两年随着折叠屏大规模量产,成本有所下降,但所有折叠屏手机的售价依然在3500元以上,大部分折叠屏手机售价都高于5000元。

根据IDC数据,今年第二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出货量约126万台,同比增长173.0%;上半年出货227万台,同比增长102.0%,是目前低迷的手机市场里唯一保持上升趋势的细分市场。因此,在苹果还未进入的折叠屏领域,其他几大手机厂商均把折叠屏作为突破高端市场的桥头堡。

当然,涨价是一方面,如果消费者不愿意为涨价买单,手机厂商也不可能一意孤行。所以,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买高端手机了呢?

消费者为什么愿意为涨价买单?

首先,手机涨价不只是国内特有。根据Canalys数据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均价仅为332美元(约合人民币2370元),而到今年已超过440美元(约合人民币3159元),6年涨幅为32%。虽然相比国内4年30%的涨幅相比略有差距,但也能看出智能手机涨价是一种全球性趋势。

从产品和使用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消费内容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了智能手机。如今短视频和社交平台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抖音分享短视频,在小红书发构图精良的精修照,在朋友圈展示旅行的意义……都建立在手机背后的摄像头上。

因此它们也催生出用户对手机影像的高要求,于是厂商狂卷影像技术,什么一英寸大底、月亮模式、100倍变焦、电影大师模式、计算摄影、莱卡光学、蔡司镜头等等层出不穷。

但它们要么建立在昂贵的硬件成本上,例如一英寸传感器和多摄像头;要么与莱卡、蔡司等光学大厂合作,需要付出不低的品牌费与合作费;要么需要在算法领域不断更新迭代,靠人力研发堆叠能力。无一例外,它们都不便宜。雷军就曾表示,仅仅是与索尼联合研发的IMX989一颗传感器就花费了1500万美元,小米承担了一半的成本,将近5000万元人民币。

所以,如今最优秀的手机影像能力基本只有各家最高端的旗舰机型才会搭载。也因此,如果用户对手机影像有较高的要求,只能选择价格也更贵的旗舰机型。

而折叠屏的高速增长也有其理由,首先折叠屏开创了大屏手机新品类,对于商务人士、教师等对文档、办公等有需求的用户来说,非常切合。另一方面,折叠屏动辄破万的售价对部分高端用户也有彰显其身份的品牌意义。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折叠屏手机虽然仍在高速增长,但其出货量并不算高。今年二季度,折叠屏手机仅占整体手机出货量的1.7%,依然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即使按高端市场(3500元以上)占整体手机市场33%的份额来看,折叠屏也只占据高端市场5%左右的份额,同样不高。

此外,更多消费者愿意为高价买单的另一个隐藏原因,可能是高端手机的耐用性。

售价更高的高端机往往做工、用料更好,硬件配置也更高,日常使用不易坏,也更不容易因为配置过低而被淘汰,例如iPhone 15上的钛合金外壳和A17 Pro处理器。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21年中国人平均换机周期为28个月,而到今年则变成了43个月,两年间换机周期时间拉长了50%以上,甚至远超同时期手机涨价幅度。

因此,如果按价格除以使用时间的单位价值来算,用户买到手的实际使用价格其实并未增长。就好比,曾经你花2000元的手机两年一换,而现在4000元的手机五年一换,每年的单位使用成本从1000元/年,变成了800元/年。

换机周期被拉长不单单是用户不想换机,前提也在于手机的质量能够支撑用户延长使用时间。这或许也解释了在手机市场整体下滑多年的情况下,为何高端手机依然能持续保持增长。 

手机还会继续涨价吗?

Redmi品牌负责人、小米中国区总裁卢伟冰曾在微博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年轻人不换手机了?

按目前的趋势来看,短期内用户换机周期大概依然会越来越长,下一次换机潮可能得等到6G商用或AR/MR等设备普及了。

至于手机厂商是否会继续涨价,大概也不会延续了,或者至少不会像三年前一样大涨。但手机均价可能依然会保持增长,毕竟买高端手机的人越来越多是过去5年的趋势,在已经是存量市场的手机行业,高端手机多卖一部,往往意味着中低端手机少卖一部。

2018年国内销量第一的手机是OPPO R15,售价2999元,销量前十的机型中有8款售价低于3000元。而到了去年,第一变成了iPhone 13,售价5999元-8399元,且销量前三均为iPhone 13系列。显然,高端手机实实在在地挤占了原本的中低端市场。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今年二季度,国内高端智能手机销量持续增长,对整体市场的贡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Counterpoint表示,中国高端智能手机的销量从2017至2022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9.8%,这一趋势清晰地表明,消费者对于高端手机的需求正在逐渐上升。

事实上,“手机越来越贵”的潜台词其实应该是“国产手机越来越贵”,毕竟iPhone很早就售价破万了,但大家似乎已经默认了它的“高端”,对它的高售价也习以为常。而这几年国产手机在冲击高端市场的过程中过于迅速,以至于价格虽然涨得飞快,但很多人还未从产品和品牌影响力上真正认可它的价值。

不过,正如越来越长的换机周期展现出的越来越好的产品质量,以及从未消失的中低端机型,智能手机市场依然充满丰富的选择,大家大可不必为涨价花费过多情绪。

手机   小米   华为   苹果
刘凡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推荐 手机 笔记本 影像 硬件 家居 商用 企业 出行 未来
二维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