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要闻 > 科技> 正文

今年双11,谁还亲自打开电商App?

曾宪天 编辑: 曾宪天 发布于:2023-11-04 10:21 PConline原创

你还关注今年的双11电商促销活动吗?

 

每年双11的热度都在下滑,这是业界较为普遍的认知。虽然近年来各大电商平台已经不再公布相关的大促数据,但仍有数字能看到今年双11的萎靡。

 

在今年天猫双11预售的首日,李佳琦直播间的销售额约为95亿元,跟去年的215亿元相比缩水了超过一半,也是过去三年来的新低。

 

“卖不动”的不止李佳琦,还有其他平台那些时常占据舆论版面的头部大主播。比如快手平台的辛巴,双11带货首日GMV超过34亿元;抖音平台的疯狂小杨哥约为1.5亿元规模;小红书的章小蕙销售额刚刚破亿。

 

任何事物都会经历一定的发展周期和起伏,如今已是双11的第15个年头,缺乏新意、审美疲劳、价格不透明、优惠门槛高等诸多因素,让用户参与度和消费热度持续下滑,早已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消费者不再热情,就会导致平台活跃度、各种销售数据等也跟着下滑,这该怎么办?于是我们看到,今年的舆论战、口水战、价格战都格外活跃,不断为双11贡献着各种话题热度,提醒着大家“双11了,快买买买”。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加让用户有着更加直观感受的领域——App广告大战。反映到用户体验上来说,你甚至根本不需要亲自去打开电商App,因为无孔不入的广告总会把你带到电商双11的“会场”。

“今年的双11广告,真的可以用‘疯狂’来形容了,太烦了。”消费者小奎对PConline吐槽称,明显感到今年双11期间的电商广告比以往更多。

 

比如早上起床,想让小度智能音箱播放一些新闻,听一些音乐,都会被冷不丁地插入一些电商双11的广告,也不知道如何关闭这样的广告推送功能,小奎对此感到非常无奈。

 

 

无独有偶,科幻作家宝树最近也在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表示,“X猫精灵”智能音箱不仅会突然播放电商双11的广告,还在系统设置中将这些广告推送识别为用户需要的“生活服务”信息。

 

智能音箱只是双11广告的其中一环,更为高频触发的还得是手机里的各类App广告,尤其是开屏广告。

 

“社交、短视频、长视频、地图工具等各类App,一打开全都是各种电商平台的双11广告,我什么都没干就跳转了。”小奎表示,现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高频次使用的App,基本都有“摇一摇”就跳转的功能,根本不需要自己打开电商App了,其他App的广告能让人每天自动跳转到电商平台无数次。

 

PConline也在测试中发现,所谓的“摇一摇”就跳转的广告,敏感度十分高,很多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的微小动作都能被识别为“你摇了手机”,然后系统就自动跳转到对应的电商App了。甚至有不少视频博主做过测试,更为夸张的情况是手机放在桌面根本没人碰触,系统也识别并触发了所谓的“摇一摇跳转”的机制。

 

因为不少网友也把这种现象戏称为,“双11期间,可能是地球的自传,把你转到了电商网站上”。

 

 

这并不是小奎等少数人遇到的烦恼,而是广大用户都忍不住要吐槽的糟糕体验,比如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大吐苦水,表示深受双11广告的困扰。当然这也是因为除了所谓的开屏广告“摇一摇跳转”,各大App为了让用户看到并触发广告跳转机制,想尽了各种脑洞大开的办法。

 

比如你在追剧的时候,可能刚看完片头曲,就突然被放入了电商双11的广告;当你按下暂停后,视频的画面突然缩小,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电商双11广告,一不小心就误触了跳转机制,来到了电商App中;当你通过手机后台在多个应用中切换时,可能每次回到应用都要看一遍全屏的电商双11广告,也很容易不小心就完成了跳转。

 

 

还有不少博主把这种无奈的遭遇编成了段子,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共鸣。

 

“点开京东App时那种安心的感觉是别的App不能带给我的,完全不必担心一不小心就跳转到京东。”、“我刷了一上午手机,一次都没被跳转过淘宝,因为我刷的就是淘宝”。

 

各大广告引擎的数据也印证了今年双11广告投流的火爆。

 

DataEye研究院的相关报道显示,抖音端10月31-11月1日流量迎来第一波小高峰,预计11.11日当天流量达到峰值;腾讯广告也有类似的数据表现,预计11月10号-11号开始进入“高峰期”,整体迎来大爆发;优量汇电商预算(10.31- 11.11)预计较平日上涨350%+。

 

DataEye研究院指出,11月初、双11这两大节点是电商流量、投流高峰,且今年11月11日的高峰恰逢周六,预计流量/投流会更为凶猛。

 

所谓的电商广告投流,也就是用各种办法将用户吸引过来。互联网行业有一个比较核心的零和博弈逻辑,即用户使用网络的总时长是固定值,所有的App应用都是在这个固定值范围内抢夺用户的时间,用户在甲App上投入的时间更多,自然留给乙App的时间也就越少了。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1个小时,较2022年12月提升2.4个小时,但仍未回到2022年6月的高点。

 

零和博弈的竞争关系,用户上网时长起伏等因素,也给了各类App更大的流量焦虑和竞争博弈压力,这也是导致今年双11广告无孔不入,用户不堪其扰的重要背景因素之一。

电商双11的广告表现越夸张,也越能反衬出电商巨头们的焦虑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腾讯这两大互联网巨头,此前多年曾因各自的生态业务互相屏蔽而引发过多次争议,两家的竞争对立态势,也早已是行业的公开的“秘密”。但就在今年双11前,阿里和腾讯居然互相拥抱合作了。

 

 

9月25日,阿里方面公布消息称,阿里妈妈与腾讯广告达成进一步的深化合作,双方牵手后,微信视频号、朋友圈、小程序等优质广告流量通过阿里妈妈UD效果投放,可直跳淘宝、天猫商家的店铺、商品详情及淘宝直播间。

 

腾讯庞大的社交流量池,无疑能对阿里的电商交易转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毕竟此前已经有了京东、拼多多这两大电商巨头的成功案例。但此前多年,由于阿里与腾讯的竞争对立关系,这样的流量-电商交易转化构想并未得到落地。

 

对于今年双11前阿里与腾讯“破天荒”的牵手,业界普遍认为,一方面是阿里为了给疲软的双11数据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另一方面也是双方共同抵御强势的短视频(抖音、快手)平台带来的电商、流量竞争压力。

 

实际上双11本身,也正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甚至有些危险的阶段。

 

近年来,用户对虚假低价的质疑,对复杂、花哨的优惠玩法的排斥,对同质化的营销噱头和策略感到厌倦,以及层出不穷的各类促销节点等等因素,不断提醒着电商平台们,消费者对双11的参与程度和消费力度正不断下降。

 

尤其是2022年,阿里、京东等主流平台一改往年宣传GMV规模以及增速的高调策略,转向了隐去具体交易数据,用一些营销包装话术来宣传粉饰的低调模式,也侧面印证了双11疲软的发展走势。

 

可以看到的是,今年电商平台们已经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此前消费市场提出的质疑,今年双11的核心便是回归低价本质,这也是双11最初诞生时的所谓“初心”。

 

“现在的消费者可以买贵的,但不能买贵了”,消费者更看重商品的品质与服务以及极致性价比,质优价廉的商品更有吸引力。”比如京东CEO辛利军在京东双11发布会中强调,低价是刻在京东骨子里的基因,20多分钟的发言里,“低价”一词更是反复出现了几十次。

 

 

近日京东与淘宝头部主播李佳琦的纠纷,也同样是围绕着低价展开,京东在旗下多个直播间中更是打出了“价低李佳琦直播间”的标语,在底价这个事上硬刚李佳琦。

 

阿里这边也同样采取的是低价策略,宣布推出大范围的直降和官方立减活动,称“买贵必赔”,高调喊出天猫今年“双11”有8000万商品将全面最低价,期间还要全网动态比价,确保全网低价。

 

这无疑是个好事,毕竟在消费者的普遍认知中,就是希望在电商“双11”节点买到平时难以买到的物美价廉商品,这是最朴素也是最本质的核心吸引点,但过去几年的双11,似乎是与这种消费者认知产生了偏差的。

 

 

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电商平台们虽然回归到了价格的本质和初心上,但也确实不必过于纠结双11的各项消费数据是涨还是跌,毕竟电商用户的规模及使用率近年来早已趋于平缓,所谓的高增长、爆发增长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的多个统计节点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保持较为稳定、平缓的增长率,网络购物的使用率也在80%数值水平上下浮动。

 

回到双11广告乱象的话题上来看,只有平台们逐渐减少对双11流量和数据的焦虑感,无孔不入的双11广告干扰用户体验的乱象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解决。

 

进一步而言,电商巨头们更应该明白,双11所代表的性价比、物美价廉消费需求正在不断泛化发展,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进化,供应链、物流体系等产业链各环节的不断完善,消费者早已不用“唯双11论”,而是随时都可以买到满意的商品。

 

与之对应的是,双11这个具体的电商购物节点,已经完成了消费者线上化消费的转移教育,未来可以有更多元化的意义,更具进步意义的创新,而不是口水战、舆论战、价格战、广告战。

 

毕竟双11已走到了第15个年头,规模和意义都早已远超欧美的圣诞大促及“黑色星期五”。电商巨头们是时候拿出行动来,让双11真正配得上全球消费风向标这样的新标签了。

双11   电商
曾宪天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推荐 手机 笔记本 影像 硬件 家居 商用 企业 出行 未来
二维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