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科技公司们成了最喜欢追逐热点的那批人。 Web 3.0、元宇宙、大模型……新概念和新热点在科技公司们的接力追捧中层出不穷,又很快湮没无名,却仍旧挡不住它们追逐的热情。 新贵们急了。 乘着技术变革的东风,科技公司们习惯了在高速发展中攫取快速而巨大的回报,在短短十几年间造就了许多财富神话,接受资本和市场的鲜花与掌声。然而,伴随上一波技术革新引领的发展红利逐渐释放殆尽,即便最头部的科技公司,也不得不思考起下一个十年如何复刻过去的辉煌。 谷歌和微软刺刀见红,扎克伯格和马斯克甚至约上了古老的“笼斗”。在生存和发展的压力面前,焦虑情绪蔓延,没有人能保持体面。 站在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前,要想锚定下一个十年的浪潮,科技公司们需要学会“返璞归真”。 与时代同频 在追热点和造新词中迷失了自我的科技公司们,也许忘记了,自己最初成功的根源,正在于顺应了科技的本质。 科技因解决问题及改良创新而生,针对人类之需求而发展壮大。挖掘和定位到需求,才能御风而行,强行造风,终究难成气候。认识到这一点,于科技产业而言,十分重要。 变革的气氛正笼罩在产业的上空。 由智能手机所引领创新空间日显逼仄,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技术代际升级,引发了市场对于未来的丰富想象。 新旧时代交替的信号灯已经在持续闪烁,在这样的关键节点上,对于未来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企业未来五年、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维度的发展前景,更考验着企业的战略眼光和底层价值观。 是随波逐流,追逐热点,迎合市场口味,还是坚守初心,回归科技本源,做难而正确的事?在行业动作、声音嘈杂熙攘之时,小米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8月14日,在被称为“科技圈春晚”的雷军第四次年度演讲上,雷军宣布了小米科技战略升级的消息。此次战略升级可以概括为“一个理念,四个关键路径和原则”。 小米宣布自己的科技理念,是选择对人类文明有长期价值的技术领域,坚持长期持续投入。雷军在演讲中表示:“人是科技的原点,小米的科技探索,不仅要对人类现在的生活有价值,更要对人类未来的创造、进步和发展有价值。” 两个长期是小米科技理念的核心,为了保证将其落到实处,小米又确立了四个关键路径和原则: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软硬件深度融合,AI全面赋能。 底层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果,尤其考验企业的耐心、决心和眼光,小米能否言行一致?过去的表现可以当做线索。 对于研发投入,小米其实一直很舍得砸钱。自2017至2022年,小米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4%。2022年小米研发投入约160亿,同比增长21%,预计2023年全年的总研发投入将超过人民币200亿元,小米未来五年(2022-2026)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截至目前,小米技术研发进入 12 个技术领域,全球授权专利数超3.2万件。其中,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标准必要专利声明有效全球专利族企业排名中,小米全球专利族占比4.1%,首次进入前十。 在此次战略升级中确立“深耕底层技术,长期持续投入”,小米“说”的背后有强大的“做”在支撑。在技术变革的阶段,着眼长期才能储备更多压舱石,抵御风浪,接住机会。小米很聪明,看似没有选择捷径,但其实能最快到达目标。 针对软硬融合、AI全面赋能,小米概括为一个公式:(软件×硬件)ᴬᴵ。 发布会上,小米披露了旗下大模型的最新进展,涉及了研发、应用乃至企业组织生产。可以看出,在小米眼中,包括大模型在内的AI技术是一种生产力。小米将把AI能力嵌入到从内部组织到外部体验的方方面面,这是AI次方法论的真正要义——小米要用AI为业务和产品装上超级大脑。 从理念到原则再到路径,小米用战略升级切中时代的脉搏,在关键节点迎来关键成长。 隐秘的壁垒 小米用一场战略升级,勾勒了自身对未来的理解和到达路径。然而道理人人都懂,能否做到是另外一件事。升级后的新小米胜算几何?底牌,藏在小米没说出的话里。 提起小米,绕不开智能手机、AIoT,以及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造车业务。 智能手机是小米创立的起点,也是其目前最为强势的业务之一。根据知名机构Canayls的报告显示,今年二季度,小米以3320万部的出货量拿下全球13%的市场。而坚持自研是小米一直在做的事情,刚刚发布的小米MIX Fold 3便是代表。 相比上一代,小米MIX Fold 3进一步减薄减重,仅255g起,折叠厚度仅10.86 mm ,展开厚度仅 5.26mm。这主要归功于小米自研的龙骨转轴,采用3级连杆机构设计,拥有多达 14个可动关节的小米龙骨转轴,有效避免了屏幕因跌落受力产生的过度形变,相比上代采用的微水滴转轴,它让整机进一步减薄减重,还能更薄、更窄设计、更好贴合屏幕曲率,可以释放转轴区域空间17%。在寸土寸金的机身内释放出更多堆叠空间,让轻薄与全能可以兼得。 转轴结构设计以及徕卡光学影像系统小型化的突破,使得小米MIX Fold 3 在折叠屏形态上实现全焦段四摄,突破了轻薄折叠产品影像的原有局限。 为进一步提升折叠屏手机的可靠性,小米将芳纶纤维的高韧性与陶瓷纤维的高强度结合在一起,研发出了抗跌落强度超微晶玻璃36倍的复合材料龙鳞纤维材料,为小米MIX Fold 3的可靠性再加一层保险。为达成更极致的产品体验,小米情愿推倒重来。潜下心做底层研究的做法,帮助小米在芯片、快充、影像、屏幕、系统等领域都积累了核心技术。 类似做法不局限于手机业务。 自2014年开启生态链模式至今,小米逐步构建起了全球最大的消费级AIoT平台。截至2022年年底,小米生态链年营收过20亿元的公司有5家,营收过10亿元的公司有6家。华米科技、云米科技、石头科技、九号机器人、德尔玛、8H等先后完成了上市。神秘的造车业务也在稳步推进中,公开信息显示,小米汽车自动驾驶技术采用全栈自研算法,配备了超500人规模的专属团队,预计明年将实现量产。 三大领域、关键环节均坚持自研,正是因为如此,小米将通向未来的钥匙紧紧攥在了自己手里。 在AI上,小米也构筑了一道看不见的壁垒。 从2016年7月组建了AI视觉团队,到2023年4月组建大模型团队,7年来经过6次扩展,小米人工智能团队已经有3000多人,“军火库”十分充裕。技术路线上,小米坚持全栈自研,目前,小米AI已经覆盖了视觉、声学、语音、NLP、知识图谱、机器学习、大模型、多模态等众多方向。这使得小米能将AI的生产力充分落地到具体业务中。例如,小米手机影像核心算法都是基于机器学习AI技术实现。 此次发布会,小米发布了仿生机器人CyberDog2。与前代相比,CyberDog2更智能、更仿生、更狗了,它寄托着小米对未来家庭智能机器人的想象和布局,也是小米坚持核心技术自研、构筑竞争壁垒的结果。 例如,CyberDog的人体视觉追踪技术,通过人体ReID算法等技术对主人进行跟踪,后移植到手机上,小米12系列的CyberFocus万物追焦影像技术就是源于此。 小米用仿生机器人画了个圈,诠释了长期投入研发、科技沉淀的价值。而这些藏在小米战略升级背后的细节,揭开了小米的底牌,这是其有底气做出战略升级、有能力实现战略升级的重要保障。 小米的后手 从理念到路径再到具体产品,在这次发布会上,小米结结实实秀了一把肌肉,但看似把野心和盘托出的背后,小米其实仍旧有所保留。 在这场宣告战略升级的发布会上,小米汽车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处理了,而这是判断小米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板块。 理解汽车业务之于小米的意义,既要纵向看小米自身,也要横向看行业走势。 从小米生态的维度来看,自2021年正式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小米的造车之路已经走了三个年头,在自动驾驶领域首期,小米投入33亿元研发费用,组建了超500人规模的顶级研发团队。砸钱之外,小米还在用生态赋能。 在小米自动驾驶技术起步之初,制定全栈自研算法的技术布局战略后,除了组建超500人规模的专属团队,人工智能实验室、小爱团队、手机相机部等多个协同团队也给了强力支撑,过去12年多积累的大量核心技术,以体系化的技术创新力输送给了小米汽车,让小米汽车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 横向来看,对于现代人而言,家这个固定空间和车这个移动空间,构成了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景,车内空间将成为科技企业必争的高地,这也是为什么手机厂商跨界造车,而造车新势力也在试水智能手机业务的原因。 小米已在手机和AIoT上深耕多年,一旦完成移动场景卡位,小米智能场景的闭环生态就会形成。因此,造车之于小米绝不是简单的业务多元化,或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其有着更为底层和深度的价值,即补全小米全场景智能生态的最后一环。 作为小米业务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汽车明年量产,小米将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实现手机、汽车、AIoT完整自研布局的科技公司,完成人车家的科技生态闭环,小米的护城河会挖得更深。 由于目前量产车还未面世,小米暂时没有将汽车业务推至舞台中央,但留下的这一手,潜藏着更大的野心和版图。 回顾来时路,小米运气开挂:2010年进入智能手机产业时,移动互联网盛宴刚拉开帷幕;2014年开启生态链模式时,智能生活正在成为新浪潮;2020进入仿生机器人的研发领域、2021年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时,AI技术、汽车革命在酝酿新一轮技术变革浪潮。 巧合的表象是理念的显影——正念出发、回归本源,才能不迷失方向。 站在新旧技术变革的交汇点,小米将过去朦胧遵循的方法明确为了理念。始终拥有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能力,升级后的新小米值得更多期待。 文章来源:虎嗅 |
原创栏目
IT百科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