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导师出差了。 ” “ 去哪了? ” “ 太空。 ” 就在前天早上九点三十分,神舟十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三位航天员,其中一位就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任教的博士生导师桂海潮。 “ 我的导师上天了! ” 这句话,也在今天成功的成为了北航学子们之间的热梗。 而作为中国航天历史上首个进入太空的博导,在出发前,他不仅催了一波学生的论文。 还在飞行途中,发出了凡尔赛式的感叹: “ 坐火箭太爽啦! ” 要知道,整个中国,有资格发出这种感概的,目前为止,也不过寥寥十八人。 桂海潮在上火箭前的点赞手势,也被各大网友们制作成了表情包,在网络上疯狂传播。 但世超觉得,更值得唠一唠的其实是,和咱们之前对航天员印象不大一样,桂海潮是我国首个戴眼镜的航天员,也就是说,现在近视眼也能上天啦!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改变,这可不单是身体要求的降低,还是咱们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到新阶段的一种体现。 这么说吧,在传统航天员的选拔中,视力要求的门槛是相当高的。 主要是因为咱们的载人航天,航天训练、发射和执行的任务,都要求航天员有着极高的身体素质,其中就包括视力要求,主要是怕视力不佳造成误操作。 到如今,经过前面几代航天员的技术验证,航天员生命保障水平快速提升,火箭、飞船和空间站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硬性的身体条件这块儿的要求,就能稍微放宽了一些,轻度近视就能上了。 当然这只是其一,更重要点其实在于,我们的载人航天迈向了新阶段,不再是以技术验证为主了。。。而是转为了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 通俗点儿讲,经过前辈们的铺路,现在咱们需要开展,来一些更加复杂的实验,干一些更精、更专的活了。 所以这时候比起近视与否,像桂海潮知识满满、能动手的专家,反而更加重要了。 这样的改变,在这次载人航天的任务人员配比中,其实就能看出来。 除了作为载荷专家这一角色的桂海潮之外,另外两名航天员,分别是有过三次航天经验的驾驶员景海鹏,以及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 这也是咱们第一次有载荷专家和航天飞行工程师上天。 而这位载荷专家桂海潮,可不是专门给航天器分配负重、整理物资的。。。 毕竟让博导来整理物资,这不是大材小用了嘛。 其实载荷这个词,指的是在航天器上面搭载的各种物资,比如执行任务的仪器、设备、人员、实验生物等等。 载荷专家,就是利用这些载荷物资,进行各项实验操作的科学家了。 而另一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主要工作是确保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同时对航天器系统设备进行必要的维修、检查及执行出舱活动等。 所以,此次这三位航天员除了要完成与神舟十五号乘组换班,剩下的就是利用在太空驻留约 5 个月的时间,开展空间相关的在轨实验了。 其中不仅包括辐射生物学暴露实验,还有大规模多领域的在轨实验,包括新奇量子现象研究、广义相对论验证、高精度空间时频系统研究、生命起源研究等等。。。 世超光是看着这些研究项目的名字,头就有点晕了,而这些航天员不仅要克服失重的状态,还要在这种环境下进行高精密的操作,想想都难好吧。 神舟十六号飞船完成对接后,在地球的卫星轨道上的人类数量将会增加到十七人,除了咱们的六个人外,还有国际空间站中的十一位国外宇航员,包括美国五人,俄罗斯三人,沙特阿拉伯两人,阿联酋一人。 但在咱们也知道,虽然天上国际成员很多,但是能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也就只有中美俄三国。 其中,更是只有美国进行了载人登月任务。 而各国大力发展载人航空的目的也显而易见。 从可预见的未来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激增等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向外太空殖民来解决,这个方向在不少的影视作品中已经有所体现了。 而且,太空中特殊的环境也提供了在地球上无法获取的实验环境,这也是为什么咱们需要把各种载荷专家送上太空进行实验的原因。 随着这次飞行的成功,我国载人航天发射成功率继续保持在 100% ,未来我国还会有更多的发射任务等待着更多的科学家和航天员们。 另外就在神舟十六号任务准备阶段,我国还计划在 2030 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月。 世超也很希望到那时候,咱们能在月球上看到属于中国人的 “ 一小步 ” 。 文章来源:差评 |
原创栏目
IT百科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