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给Waymo造车的故事:为了一台车,多花70亿

HiEV大蒜粒车研所 整合编辑:赵凯松 发布于:2025-01-26 12:20

去年7月,Waymo将一批极氪电动迷你面包车(现正式命名为Zeekr RT)运到美国,用于其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

作为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技术商,Waymo曾改装过林肯MKZ、克莱斯勒的大捷龙、捷豹纯电I-PACE等。但这批极氪电动迷你面包车有所不同,它们是前装量产,即从汽车生产流水线上下来,就没有方向盘、踏板。

这些电动迷你面包车还搭载了Waymo第六代传感器套件,覆盖了360度视野的激光雷达,覆盖360度范围的视觉系统,以及超声波雷达

眼下,全球自动驾驶迎来了新的高潮。

2024年10月,「搅局者」特斯拉正式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CyberCab。

随后,特斯拉CEO Elon Musk在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声称,特斯拉CyberCab将在2026年实现大规模量产,年产量有望达到200万辆,最终增至400万辆。

同月,Waymo宣布完成56亿美元的C轮融资,母公司Alphabet领投,创下Robotaxi赛道迄今最大融资额。加上A轮的32亿美元、B轮的25亿美元,Waymo总融资额已超110亿美元。

与特斯拉全栈造车不同,Waymo主打无人驾驶技术,而车辆采购自外部主机厂。

事实上,为Robotaxi运营商提供车辆,在吉利体系内并非首次。

早在2021上海车展上,沃尔沃汽车与滴滴出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滴滴出行自动驾驶提供车辆,跨界开展Robotaxi技术。

Waymo与极氪,滴滴与沃尔沃,自动驾驶的两股力量在吉利体系交汇,并不完全是巧合。

利刃出鞘

2017年,杨大成被派到欧洲研发中心,先后负责过硬件、电子电气架构、软件团队,做了领克01国际版和与Waymo合作的Robotaxi项目。

据杨大成回忆,Waymo找到吉利是在2019年初,当时浩瀚M架构的概念基本已经形成,已经验证了一些工程上的可能性。

浩瀚架构是吉利早期布局电动车的一环。

浩瀚架构除了极氪,面向整个吉利开放,包括沃尔沃。

而所谓浩瀚-M架构,是吉利洞察到当时L4级自动驾驶发展比较快,决定在浩瀚架构基础上,进一步打造的架构。

浩瀚-M(SEA-M)架构由极氪欧洲创新中心(CEVT)设计与研发。

当时,Waymo和吉利方面一起交流时发现,M架构能提供的差异化体验刚好是Waymo想要的。从成本角度来看,吉利经过多年发展,在架构和安全性方面已有积累,性价比更高。

而Waymo的出现,让吉利站在Robotaxi领头羊的肩膀上,进一步探索面向未来的架构设计。

2021年,Waymo向全球汽车制造商招标,为Robotaxi场景定制生产车辆。吉利中标,双方正式合作开发新一代Robotaxi。

基于浩瀚-M架构,在给Waymo做Robotaxi的同时,极氪还规划了同平台、针对家庭市场的极氪MIX。为了开发浩瀚-M架构,吉利投入了70亿元

Waymo对产品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内部空间很大;第二,乘客拎着一堆购物袋,要能走上车。

为了空间最大化,欧洲研究院设计成了胶囊造型,把车的前悬缩短了,仪表板往前推。而要想拎着购物袋走上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车的离地间隙足够低、门足够大。普通MPV的开门宽度大概760mm,乘客只能先坐上车,再把购物袋放下。要「走上车」,除非做成对开门,把B柱 「拿掉」。

杨大成后来在采访中对媒体远川汽车评论回忆,Robotaxi每天要上下很多人,而没有B柱、纯平地板和大空间的设计,一下就吸引了Waymo。

三年后,利刃出鞘。

2024年5月,极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安聪慧在上市致辞时表示,极氪与Waymo合作定制的车型即将进入美国出行市场。

10月23日,极氪公司在MIX车型发布会上宣布,与Waymo合作开发的无人驾驶出行机器人已开始国外路试,预计将成为全球首款大规模量产交付的原生无人驾驶汽车

2025年年初的CES,极氪和Waymo联合展示了量产版的Zeekr RT。与此同时,Waymo的商业化也在旧金山取得突破性的进展,Waymo在当地的订单量已经超过Lyft,仅次Uber。

MIX的创新冲击

2021年,杨大成回国,跟安聪慧和团队一起商量后,开始着手用浩瀚-M架构打造家用车。

同年3月,极氪成立,安聪慧担任CEO,吉利将CEVT划归于极氪旗下。

决定要在浩瀚-M架构上给极氪造车,杨大成和团队的想法一开始比MIX还要更疯狂。当时团队从产品维度曾给这款车起名字Magic Interior(魔法内饰),想把内饰做得非常特别,做很多插口,让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装饰这台车。但考虑到工程的难度、成本等,就把天马行空的想法收敛了一些。

在产品定义阶段,安聪慧对空间、车门、座椅均提出过不同意见。

安聪慧提出了旋转座椅的想法。他认为这样能大大提升用户体验,也更像一个未来的家,因为在家里,家人不仅会并排坐在沙发上,也会在餐桌前面对面聊天。

据杨大成介绍,为了使座椅旋转,要满足强度,以及NVH(噪声、振动和声振粗糙度)的问题。旋转座椅的开发先后经历了五轮台架试验。团队做机械和做软件的工程师曾就此经常吵架,最后终于实现了。

旋转座椅有两把,270度旋转可以使车内乘客实现对座,甚至在车里开着空调吃火锅。

为了最大化利用空间,安聪慧提出,能不能把座椅推到行李厢里边去。

最终,团队想出解决方案——把车轮往外推到最大,把减震器做成一个特殊的结构,让它靠近轮子,又不会干涉,但又是垂直的,保证它的舒适性;此外,他们把控制器、线束的空间压缩到最小,保证座椅能够推到轮包后边,做成一个客厅。

而在评审环节,安聪慧对按钮式车门提出质疑,他认为因为是家用车,门把手会让人用起来更加安心。最后团队选择了有门把手的设计方案。

最终,这款车不乏创新之处。

极氪MIX呈胶囊造型,轴距超3米,和极氪001差不多大,车长却比极氪001短了282mm

和Waymo的Robotaxi一样,MIX也采用对开门。此前,市场中对开门最知名的要数劳斯莱斯,采用转轴结构,后门向后开启。

杨大成称,极氪的工程方案,使MIX进入空间比劳斯莱斯大了一倍。

跟Waymo的Robotaxi有所不同:

MIX增加了旋转座椅、长滑轨;

升级到800伏,支持超快充;

离地间隙提高到168mm,可以上城市里150mm的马路牙子。

此外,为了做成全世界泊车速度最快的车,34秒泊到位,极氪MIX通过增大前轮转向角,实现了9米9的转弯直径。

创新设计的同时,要保证可靠性和安全性。杨大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碰撞会从三路传导,一路是从底盘,一路从车门,一路从A柱。

MIX没有传统B柱,所以中间这路就没有了,需要想办法让它从地下和上面走多一点,于是团队针对A柱和门槛梁重新做了结构。

底盘这路,MIX的设计,内部叫做平均吸能的发动机舱结构。发动机舱里的每个件都吸能,保证碰撞能量传递到驾驶员脚的地方就截止了。

左前门是传统的电推门,但不一样的是有两把锁,后门有三把锁。因为B柱放在门里,要保证车门能被车身拉住,还有碰撞的时候,能够承受冲击能量,不会被拉偏。

车顶部分,MIX采用了2000兆帕的一种新技术钢,管热气胀工艺无缝钢管,用热空气加热成型的,强度非常强。

这台车颇具工程挑战,没有传统B柱,没有横梁,要保证碰撞没问题,顶压没问题。

「MIX如期进行交付,是吉利造车近三十年来,最具挑战的工程研发项目。」安聪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极氪MIX的开发投入,是一款中大型SUV的2.8倍

杨大成认为,20万以上售价的电动车增速正在放缓,电动车要么就是高端的玩具,要么就是低端的交通工具。「我不太担心价格战。因为你买不着第二台这样的车。」

文章来源:HiEV大蒜粒车研所

HiEV大蒜粒车研所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最新内容

奇瑞2025王炸开局,要做中国大G,新车秒变船,排水量4吨

奇瑞发布全新产品序列捷途纵横,要成为中国人定义的大G。这款豪华越野车具备水陆两栖能力,可以在水里开40分钟,排水量4吨。搭载鲲鹏超能混动CDM-O和两栖黄金增程CEM-O等核心技术,最高功率1200kW、扭矩18000N·m。还配备了舒压智能座舱、华为智驾和卫星通讯等多项智能配置。

奇瑞捷途 | 电混技术
“美版极越”彻底关门,一年卖出去22辆,造假贴牌风波不停

Canoo,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并停止运营。该公司主要生产货物运输的电动货车和皮卡,在市值大幅缩水后宣布破产。Canoo曾与沃尔玛等企业签订协议,并供应给NASA、美国邮政局等知名机构,但未能获得资金支持导致资金链紧张。在成立第6年才有收入,去年全年仅售出22辆车。

破产保护 | 造假贴牌
赛力斯,能过个肥年了

赛力斯2024年净利润预计可达55亿-60亿元,扭亏为盈。营收也大幅增长,同比涨幅达到302.32%—309.30%。主要原因是产品销量大幅提升,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182.84%,平均每卖出一辆新能源车就能净赚约1.3万元。问界M9成为市场爆款,带动了赛力斯的盈利,并促进了与华为的合作。

赛力斯 | 扭亏为盈
无人车的2025:L4级驾驶正加速,勇闯城市公开道路

2025年,菜鸟集团推出了新款L4级无人车GT Pro,搭载自研的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城市公开道路上提供快递运输服务。此举预示着无人车正加速进入规模化部署阶段,将大幅提升物流效率和降低成本。其他厂商如九识智能、新石器也推出了L4级无人车产品。然而,无人配送车仍面临城市路权、价格等问题,并未完全取代快递员的角色。

无人车 | L4级自动驾驶
本田不要拖油瓶,日产全球裁员9000人,利润还得涨3倍

本田和日产合并面临挑战,要求日产回购雷诺股份、全球裁员9000人,并将年营业利润提升三倍。这次合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双方能否独立立足,而日产目前的盈利状况需要加强。本田还通过回购股票缓解了股东担忧。对于日产来说,实现4000亿日元的营业利润需“瘦身”,已采取紧急自救措施包括减少固定成本、裁员等。此次合并仍有较大概率成功。

本田 |日产
二维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