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脖子哥全在刷短视频了。吃饭刷,摸鱼刷,上厕所时候还在刷。
吸引我的不是哪个漂亮妹子,而是懂车帝的碰撞小视频,一个接一个推给我,真的,根本停不下来。
前两天,懂车帝又整了一个活儿,他们把 30 款车拿去挨个做碰撞。碰撞测试大家见得多了,什么正碰、侧碰、偏置碰的,没啥稀奇的。
但这回它整了个大家没见过的新活儿,让车子去撞大卡车的屁股。
具体规则是,车子以 56km/h 的速度, 30% 重叠率( 副驾一侧 )正面撞击静止不动的 40 吨卡车尾部( 以下称作钻卡测试 )。
这一撞就火了,因为结果实在惨不忍睹,几乎到了快要全军覆没的场面。一堆车子 A 柱直接被削断,还有副驾被拍瘪的,天窗被掀翻的,甚至有 D 柱都被撞烂的。
这不都是啥测试了,一整个名为 “A 柱撕裂者 ” 的游戏。
最终结果是 30 款车里,只有沃尔沃 S60 、特斯拉 Model 3 和现代伊兰特这 3 款车,在钻卡测试中拿到了最好成绩优秀( G )。(成绩按照 GAMP 顺序由高到低)
而能拿到可接受( A )成绩的车子,也只有区区 3 台,它们分别是:奔驰大 G 、吉利帝豪和小米 SU7 。
剩下这么一堆车子,成绩都不咋滴。简单来说,如果你坐在这些车的副驾,那大概率是当场 g 了。
大家结果都这么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测试真的太难了。
你看啊,卡车屁股下面挂着一个后防护装置,这个东西是为了让后车追尾上去的时候,通过它的变形吸收掉一部分能量。
但懂车帝挑了个 30% 重叠正碰,实际测试的时候,车子的撞击面基本全在防护栏垂直结构件的左侧。
这就造成了,在巨大的撞击力下,护栏不是一点点地发生形变,而是垂直结构件左边的部分瞬间断掉,然后车子径直撞向卡车最硬的平板上。这么大的能量全由一条 A 柱来扛,它被撕成这样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大多数车都扑街了,但这次测试成绩,也让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比方说轿车的整体成绩竟然好于 SUV ,拿到 G 的全是轿车。
听起来有反常理,但这是因为轿车更低的车身,让它更容易钻入卡车底部,前防撞梁等机构能和卡车的后轮碰上,起到一个缓冲,而且它是 A 柱的上部撞上去的,卸力更容易。
但是对于 SUV ,卡车平板的高度几乎就是它 A 柱的中点,咣当一下 A 柱断掉的概率太高了。
所以我们看到十万级别的伊兰特、帝豪都做到了 A 柱只弯不断,比那位一百来万的 SUV 强多了。
也就是因为这个有点出乎意料的结果,懂车帝在撞烂一溜车的同时,也再次把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
还记得去年冬天,懂车帝的测试被人揪出来说是作秀,余大嘴直接开炮是 “ 坑人的测试 ” 。
那次脖子哥还专门跑到现场,在 -40 ℃的漠河观摩整套测试流程。严格来说,虽然没有发现主观作弊的行为,但因为现场条件限制等各种原因,测试流程确实有不够严谨的地方。
感兴趣的差友,可以再翻翻那次我们的记录。
而在这次钻卡测试里,懂车帝明显规范了不少。他们找了专业机构合作,全程都是场地测试,评价规程都公布了,参考标准等细节也贴了出来,还有所有测试车的碰撞视频都有放出。
目前来看,应该说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漏洞。
虽然实验条件更客观了,但这次的最终呈现结果和相关分析,可能还是有欠考虑。
诚然,能拿到 G 的车子,可以说它们的车头防撞梁、吸能盒这些结构设计都比较合理。
比如 Model 3 的碰撞中,它的车头不是硬到一下干断防护栏,而是和防护栏充分结合,然后在前纵梁的导向下,把撞击力引导到车轮和悬架,通过破坏悬架来卸力。
但从整体的结果能看出来,结构设计是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车高。
因为车子越低、车头越长,在钻卡过程中 A 柱的承压越小,测试中越有优势。你说十来万车子的 A 柱强度,真的就能吊打所有百万豪车了吗?我觉得也未必吧。
这次测试选用的是平板高度 1240mm 的卡车,而现实中不同卡车的平板高度都不一样,如果把测试卡车换了一个高度,那结果可能会有很大区别。
这个试验中,轿车明显比 SUV 更有优势。但这么重要的讯息,在懂车帝的视频里,并没有被提出来。
这不免会把观众带偏到那些成绩不好的品牌上去,引起一堆不必要的争吵。
而在网友们吵翻天的时候,脖子哥发现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这个碰撞中,比起车子安不安全,卡车防护栏才是最关键的。
要知道,无论是 CNAP 还是中保研的乘用车碰撞测试,都没有钻卡测试这一项,而且在乘用车的国标里,也没有这类规定。
当然,不止国内,欧美也都没有。
为啥呢?虽然追尾全责,但钻卡时的安全性本来就是商用车的责任。
懂车帝这次的钻卡测试,参考了 IIHS ( 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 )的半挂车防钻入测试。
这个测试分为 30% 重叠、 50% 重叠和 100% 重叠,而它的变量是卡车,轿车都用的是迈锐宝。并且只有在 100% 重叠的碰撞中,主副驾都放假人,其他两个碰撞中,都是只给主驾放假人。
显然,这个是用来检验卡车行不行,而不是轿车。
所以我觉得,与其指望所有车企都能做出撞不断的 A 柱,不如多看看卡车的防护栏达不达标。
毕竟一个符合标准的卡车护栏,可以在碰撞时大大加强缓冲效果,并且可以防止行人、非机动车等卷入车轮,减轻事故的危害。
这个东西国标里是有规定的。在 GB 11567-2017 《 汽车及挂车侧面和后下部防护要求 》里,对货车的后下部防护装置应该有有多大,能有多大阻挡力都有要求。
规定对半挂牵引车和一些专用运输车没有要求
更大的问题是很多车不遵守国标,卡车行业本来就不够规范,常年有超重、超载现象。路上那么多卡车,又有多少台能装上正规防护栏呢?
我今早来公司路上正好观察了下,跑了 20 公里的路,遇到了七八辆大货车,有后防护栏的只有 2 台。
更别说路上这种拉了一车铁管,还凸出来贼吓人的货车,真要撞上去我都不敢想象会是啥画面。
脖子哥这个身边统计学当然不精确,但防护栏缺失的问题确实存在。
如果懂车帝的这个钻卡测试,能够让业界关注到这个问题,推动咱们的卡车制造商、交管部门等都把这个东西抓一抓,或者让咱的商用车碰撞标准里,也加入钻卡测试,那就很有意义了。
就拿美国的 IIHS 来说,在 2011 年, IIHS 刚推出钻卡测试时,能通过全部测试的半挂车只有 1 款。
但这项测试推动了他们的卡车提高防护梁强度,对防护装置进行结构优化。在 2017 年的测试中,已经有 5 款半挂车都能通过全部测试。
根据中南大学的一份报告,高速上乘用车追尾卡车的致死率,是其他碰撞的 4 倍。
这次测试结果,更证明了一件事:在大车面前,所有小车都不堪一击。开车请尽量远离大车。
倘若懂车帝的这次测试,能让大家的关注视角从某些品牌,转移到卡车防护栏这个安全部件上来。我觉得这件事情,也就有了更大的价值。
本文来源:差评
精选推荐
热门出行排行榜
原创IP推荐
换一换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最新内容
"美国新造车公司Nikola即将面临破产,被称为卡车界的特斯拉。根据华尔街日报,Nikola正在讨论多个战略转型方案,包括出售核心资产、全面重组或申请破产保护。原因是公司资金紧张,股价已跌至54周以来最低水平。自2020年上市以来,Nikola的股价缩水99%以上。
Nikola | 破产比亚迪距离超越华为还有多远?根据2023年和2024年的收入差距,华为与比亚迪之间的竞争正在加剧。尽管华为在重回巅峰,但比亚迪正在崛起成为电车之王。两家公司在研发投入、净利润等方面存在差异,但都注重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此外,比亚迪正推出智驾天神之眼,并计划在2025年发布21款智驾车型。
比亚迪 | 华为2025年,国产汽车迎来标志性节点,仰望U9、尊界S800和蔚来ET9备受瞩目。它们的悬挂系统具备颠覆性优势,有的展现出卓越的越障能力,有的凌波微步般平稳,还有车型能载着香槟塔通过减速带。本文详细解析了这三家车企的悬挂技术特点,并分享了试驾蔚来ET9的真实体验。
悬挂系统 | 主动悬架技术车企起名梗引发讨论:新车配置名称越来越难记,数量多且叫法不一。这种方式是否过头?配置名变得更复杂、硬核,难以理解和记忆。油车时代的命名逻辑相对克制,时间的威力帮助人们记住品牌标签。电车时代迭代速度快,给每个设计或技术都起新名字导致消费者无法消化和记忆,并干扰之前的叫法。
配置命名 | 技术复杂性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交付超过2.9万辆,目标全年交付35万辆;零跑汽车成为新造车月销冠,3月份交付3.7万辆;理想汽车同期销量36674辆。蔚来品牌Q1季度共交付42094辆,乐道品牌14781辆。小米SU7创下历史新高,连续6个月突破20000台大关。极氪科技集团3月销量40715辆。
销量 | 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