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向海外学习,到技术出海,中国零部件公司需要几步?

HiEV大蒜粒车研所 整合编辑:太平洋科技 发布于:2024-09-10 17:18

从2008年出海向国际巨头学习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到2024年把中国原创的高精定位技术推给国际车企。

Pia Hu的职业经历,恰好是国内智驾科技崛起的一个缩影。

第一批智驾人

2008年,Pia Hu在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读书时,去了德国实习,并在德国完成毕业论文后,旋即加入了一家顶级Tier 1 ——大陆。

在当时,德国是汽车人心中的圣地。

一茬一茬的汽车人怀着朝圣的心态,来到汽车的发源地,向这里百年的工业学习。

不过在当时去海外学习汽车的大潮中,她同时也是一个「叛逆者」。当大部分人的主流选择是从事机械或者工业领域,Pia Hu却成了第一批「智驾人」

在大陆集团,Pia的工作从一开始就涉及到智能摄像头、红外短距雷达、毫米波雷达和机器视觉在汽车上的运用,后续则逐渐延伸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

当时Pia主要负责丰田的TSS2(Toyota Safety Sense 2.0)项目,是大陆汽车智能驾驶事业部规模最大的项目,连续几年常在日本、德国、印度、比利时(丰田欧洲总部在布鲁塞尔)之间奔波。

要知道,国内的智驾公司兴起普遍要到2014年之后,而特斯拉凭借Autopilot和FSD搅起行业智驾的风暴,则要到2019年之后。

由于众多新汽车品牌的出现,中国汽车市场的智驾发展比海外更快。

同样在2019年,Pia被寄予厚望,外派回国开展智能驾驶业务。

在此期间,团队拿到的业务合作包括五菱、比亚迪、上汽、长安等车企在内各大车型的十几个项目。

到2020年底,在大陆工作了11年后,Pia已经是大陆汽车智能驾驶事业部在国内统管产品规划、战略和项目的高级总监,并直接向德国总部汇报。

即便如此,在智驾行业开拓了十多年后,几V几R基于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的组合很难调整到更强大的功能上限。

Pia想做一套真正的高阶智驾产品,并且希望能用上前沿科技的传感器和SOC芯片。

国产高阶智驾,从0到1

2019年之后,智驾竞赛在国内汽车业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其中以造车新势力的声量为最。

到2020年底,一家大型的自主品牌车企集团向Pia伸出了橄榄枝,请她来集团牵头自研的高阶智驾产品。

从2021年 - 2023年两年多的时间里,Pia组建了一支约400人的团队,引进了许多高端核心人才,并在国内最早量产了基于OrinX域控平台的高阶智驾方案。

当时Pia带队设计的这套高阶智驾系统,主要亮点是多传感器融合。

在行业内率先采用4D毫米波雷达,全栈自研的系统设计、产品定义、全融合感知、规控算法,实现智驾全流程的数据闭环,以及生产、售后数字化建设。

这套高阶智驾系统在两个车型的交付,也是传统车企量产突围的重要里程碑。

这使得当时的那款车型在不到两年时间内,至少在智驾这个单项上,与新势力头部基本处于同一梯队。

彼时一些国际豪华品牌比如奔驰、路虎等,也规划了同样基于OrinX的多传感器融合智驾方案,但后者的量产节点大概要在2025年左右。

为高阶智驾而生的车载高精定位

Pia Hu带领团队开发的高阶智驾系统,从OrinX计算平台、4D毫米波雷达等大量启用了新的部件。

因为高阶智驾的需求,这些部件的设计目标和设计规格,与过往的同品类产品有很大不同。

比如高精定位。

过去在智能手机上的高精定位系统,其定位精度大概在5米10米;

智能驾驶要求车辆的定位精度大幅提升,要达到车道级安全定位。

大约在2016年前后,小鹏当时正在开发第一款车型G3上的智驾系统。

这套系统包含「 超级辅助泊车」功能,需要比以往精度高得多的、能在地下停车场这类无GPS信号的区域实现车道级定位的传感器。

而广州当时有个公司公司恰好就是在开发高精定位系统,只不过过去他们所做的系统主要是用在无人机、机器人这样的应用上。

上车意味着需要把产品做得更小并且大幅提升精度,也就是技术做深度的产品化。

这个公司叫广州导远电子科技。

2017年,导远斩获了第一个车型定点。次年,导远实现对小鹏的量产供货,成为最早实现高精度定位传感器量产上车的科技公司。

在把握住第一次定点量产机会后,导远很快将业务重心转向车载定位系统开发。此后,导远陆续成为蔚来、理想、广汽、比亚迪等车企的供应商。

 

 

到2021年,Pia Hu的团队为其高阶智驾系统做硬件选型时,导远几乎是同品类中唯一具有量产经验、满足车规的供应商。

从传统行业撕开一道口子

在导远进入这个细分领域之前,诺瓦泰、天宝这样的巨头,是高精定位市场的主要玩家。

由于进入的壁垒较高,高精度定位的市场集中度向来很高。

 

以高精定位使用的核心元器件高精度MEMS IMU为例,当时的价格动辄数百到几千美元,主要供方都是欧美企业,性能虽好,但不满足乘用车的成本和车规需求,仅用于对成本不敏感的Robotaxi和高精地图采集车。

而车规MEMS的主要欧、美、日供应商当时的量产IMU芯片,性能暂不能满足高精度定位在隧道、地库等环境下的推算性能要求。

而且,这些巨头们的出货量,并不完全是智驾领域,比如博世的产品,分散在全车的各个部件上。

而相比于传统巨头,导远在智能驾驶和一些新兴领域已经有了一些经验。

正是这些能力沉淀,为其撕开了一道市场口子。

智能汽车需要精准的位置来实现自动驾驶。

高精度定位技术可以在各种驾驶场景提供稳定可靠、连续不间断的定位信息。高精度定位产品的核心价值是为汽车智驾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和姿态信息。

一般意义上,高精度定位指通过特定的定位技术获取在全球坐标系下的位置信息(含速度、方向、全球时间等全局信息),是绝对位置信息,解决「我在哪儿」的问题。

高精度定位同时是一个组合,通过高精度IMU做成的惯导,加上RTK服务、多频卫星导航芯片和底盘信息,形成卫星定位+RTK服务+惯导IMU的组合定位系统。

它通过IMU测量车辆的动态信息(如角速度、加速度、同步时间),通过DR算法预测车身在此后任意时刻的位置,一旦收到导航卫星的观测数据、底盘轮速传感器数据等,卡尔曼滤波器会更新系统状态,修正误差估计。

不难看出,这个预测-修正机制的重点在于IMU的状态预测

IMU精度越高,就越能在卫星信号不稳定或时常中断的城区、隧道等区域,维持长久的定位能力,并且能即时判断出卫星信号误差、摄像头车道线误识别等异常情况,确保了智驾的功能可用性和安全性。

车载高精度定位技术,其中卫惯组合(GNSS+RTK+IMU)方案使用很广泛。

在组合定位的逻辑下,实现包括组合导航系统和域控模组算法集成等形态的产品。

系统解决方案,如P-BOX产品。它主要应用于L2+高速领航驾驶、自动代客泊车(AVP)、城市领航驾驶等场景。导远实现了从硬件到系统的全部集成;

GNSS模组、IMU模组和算法,集成到一个域控制器中。

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导远科技在国内乘用车前装市场高精度定位市占率超过60%。

导远的交付量也在经历陡峭的增长曲线:

从2018年开始交付,2021年累计交付10万套,2022年累计销量50万套,到了2023年,年度交付就达到了40万套。

今年预计出货量在70 - 80万套,明年则是奔向130万套

导远已经获得30多家主机厂近100款车型定点,包括以大众为代表的国际车企的多款全球化车型。

当前,导远已经完成两家德国豪华品牌的技术评审和质量体系审核,预计在今年会取得定点突破。

从规模和增速看,导远已经是当前国内智能车零部件出海的代表。

一拍即合的合作伙伴

Pia再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是以导远科技总裁、首席产品官的身份。

在慕尼黑定居十几年之后,Pia再次回到她的家乡广州,而她其实也已经加入这家企业近一年了。

截止7月底,导远的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110万套,本月底将突破120万套,扎实的量产交付能力支撑了导远的快速扩张。

经历了从0-1,它也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怎么把产品和市场做到从1-10:

需要更加系统化的供应链体系化能力,更加高效的产品平台化设计和更规模化的生产制造,而且还有更加广阔和国际化的市场战略,以及长周期、更聚焦的产品定义。

某种程度上,导远所寻求的跟随汽车行业建立更强大的体系化能力,与Pia多年受到的汽车行业的体系化经验和海内外经历,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实际上在导远之前,包括一些头部车企和芯片巨头在内一些明星大厂,也多次向Pia递来橄榄枝。

但在大厂经过多年高管位置的历练之后,Pia感慨,「实际上很多时候,在大公司的体系中作为业务的一部分,很难发挥巨大的价值和影响到战略决策。」

而Pia今天的选择,实际上是选择了一条「深入、长远」的赛道。

「我当时看中的是它拥有的创新链条,整个就是从传感器芯片设计到模组设计,到整一个系统和算法,工程制造和质量体系。

它有全链条的能力,然后这个能力在我加入之前就已经构建到一定程度,包括项目矩阵和行业客户网络,我在加入后再把这个USP(Unique selling point) 打造的更聚焦、深入和高效。

我们现在正每个月以交付7万套的速度在增加。

如果到2030年,我们有1000万以上的出货量,这个规模是相当不错的。」

1000万套的年出货规模,相当于中国市场1/3以上的车型以及海外一部分的市场,都会搭载导远的技术。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不仅是人才转变,也是产业变化的映射,从出去学习到原创技术输出,国产企业同样完成了蜕变。

打造出海范本

2008年Pia去德国的时候,觉得德美日技术很强,汽车人都是去国外学习他们的经验。

时移势易,多年发展下来,如今已经是把中国的原创技术带到海外的年代。

在Pia看来,虽然出海话题很火,但是真正把产品拿到海外定点,并研发量产、交付测试,其实门槛很高。

每个项目从定点到量产,一般要2-3年。但是海外车企一旦认可,其量产项目的规模相对量会比较大。

比如导远此前获得来自德国车企的定点,在5 - 6年的周期内,有超过250万套的订单。

与绝大部分其它供应商今天寻求出海,实际上是寻求与自主车企共同出海的机遇不同,导远目前拿到的定点都是直接来自海外的全球化订单,这样的订单获取周期更长,其各个环节的验收标准也更高。

比如一家德国车企客户此前就派驻了一个规模颇大的审查团队,在一周多的时间里系统审核了导远的体系化建设,论证软件研发中的设计是否合理,针对制造开发流程可追溯性、可靠性、耐久性等验证,以及功能安全也要求闭环。

探寻全球化的版图中,Pia提出「KFC」战略步骤:

K 代表Know it,即深入了解目标市场和客户;

F 代表For it,导远科技会根据已经获悉的信息制定行动计划,筛选出与公司产品和公司规划相匹配的机会点;

C 代表Care it,持续的客户服务和项目管理,并建立满足全球化需求的产品平台。

KFC的市场战略背后,是Pia过去在国际大厂多年的经验积累,以及对汽车产业流程体系的理解。

在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日等成熟市场,对供应商的综合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主机厂不仅期望供应商具备强大的技术实力和产品质量,还要求供应商拥有健全的体系和更多的第三方资质认证,以证明其产品和服务的可靠性和合规性。

除了海外市场,导远也在积极开拓汽车之外的新兴业务,如机器人、风电、农机等领域,并有一定的订单收获。导远也在今年参加瑞士的机器人行业活动以及日本的农机展。

「我们已经积累了成熟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这对于海外客户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往往更倾向于那些已经在国内得到验证和认可的成熟方案。」

目前,导远在国内的客户几乎涵盖了所有量产高阶智驾的主机厂,包含蔚来、理想、小鹏、比亚迪、广汽、上汽等等,而海外客户也在快速增长,包括丰田、本田、沃尔沃、大众、BBA等等。

今年上半年,导远的出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5%。

高精度定位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与智驾装配率成正比的增加量,导远非车规级的产品也在稳定增加。非车领域出货量目前大概占比10%不到,明年就会有约20%的占比。

Pia预计,2026年的出货量会在250万套以上

但在Pia看来,这只是一个开始,规模化是初创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必经之路,「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和德国工作,我始终在探索新科技的发展和技术商业化的应用。人生就是不断探索和开拓的过程。」

本文来源:HiEV大蒜粒车研所

HiEV大蒜粒车研所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

最新内容

从向海外学习,到技术出海,中国零部件公司需要几步?

国内智驾科技公司导远科技推出高精定位系统,已获得30多家主机厂近100款车型的定点。该系统采用4D毫米波雷达和全栈自研的算法,能实现车道级安全定位。导远科技在国内乘用车前装市场高精度定位市占率超过60%,预计今年出货量将达到70-80万套,明年将突破130万套。

智驾科技崛起 | 高阶智驾系统
7座的Model Y要进国内?我建议特斯拉再考虑考虑。

特斯拉Model Y或将推出七座版本,但存在空间和舒适性问题。该车型在国外销售多年,但第三排座椅狭小不舒适。尽管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可能还算实用,但与竞争对手相比仍然不具备竞争力。特斯拉近年来产品更新缓慢,市场份额下滑明显。因此,七座版Model Y是否能够挽回局面仍存疑问。

特斯拉 | Model Y
贾跃亭一夜翻身,FF暴涨80%,14万的新车要来了

法拉第未来(FF)股价突然飙升,涨幅62%,总市值达到6487万美元。贾跃亭宣布将召开“FF中美汽车产业桥梁战略暨第二品牌发布会”,定档9月19日正式公布。贾跃亭表示,第二品牌主打“极致性价比”,计划在2万至8万美元的价格区间推出多款AI EV产品。目前关于该品牌的消息较少,但其将应用顶级豪车技术到更便宜的车上。

贾跃亭 | 第二品牌发布会
大众要在德国关厂,本土铁饭碗不保了

大众汽车计划关闭德国工厂以节约成本。该公司希望通过这一措施在2026年达到100亿欧元的运营成本目标。如果实施,这将是大众87年历史上首次关闭德国本土工厂,可能导致裁员和与汽车工会的矛盾。此举是因为大众近期销量下滑、利润率降低以及中国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所致。

大众汽车 | 关闭工厂
华为超充挑战世界之巅,新能源车也能自驾318!

华为联合伙伴在海拔4300米的珠峰建设了超充站,创下新能源车行业的里程碑。这个全液冷超充站配备多套主机和快充枪,覆盖20个车位。通过华为超充方案解决高海拔环境对电动汽车充电桩可靠性的挑战,实现了与燃油车加油体验相媲美。此外,华为还牵头构建了超充联盟,打破壁垒、合作共赢,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广覆盖的超快充网络。

华为超充 | 超充联盟
二维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