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世界杯 |
2007-04-30 10:45 出处:PConline 作者:pconline产业资讯 王恩斌 责任编辑:wangenbin
pconline北京4月30日[文/王恩斌]近日一条42寸液晶电视的价格跌破9000元的消息着实吸引了我的视线,不过这仅仅是家电卖场的特供机型。但从各大家电连锁卖场的促销信息而知,5.1市场液晶电视又将掀起一波降价狂潮,整体降幅将达到20%。 降价的消息对于消费者永远是好事情。但对于企业却并非可以同喜。在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目前各个企业都在盈利与亏损的边缘徘徊,接连不断的降价将会进一步加大他们的透支。繁荣的卖场掩盖了脆弱并扭曲的液晶产业链。 液晶面板每年30%降幅 07年放缓 5.1前夕我又一次看到了节前市场习惯性的降价消息——三星、索尼、东芝、飞利浦、LG、日立等合资平板将大幅降价,平均降幅达到15%-20%,42英寸液晶彩电将跌破8000元。面对外资企业的价格战,国产品牌也必然会采取跟进的策略,液晶电视的价格将会再创新低。 正如人们所知,目前液晶电视的价格主要由上游液晶屏决定。其成本大约占据电视总成本的50%——70%。按照以往的惯例,液晶面板会以每年30%甚至更快的速度降价,这一方面由于工艺的成熟,一方面也和产线升级有关。液晶面板厂每一次的产线(俗称的几代线)升级,都会将成本降低50%,这个数字并不包括每年惯例降幅。 面板短缺,成了国内液晶电视厂商的难言之痛 对于国内的家电制造企业,上游液晶屏主要来自我国的台湾地区。相比三星、LG等面板厂,奇美、友达有着15%左右的价格优势。但是从产线的升级看,目前友达在切割42寸以上的7.5线2006年才投产,初期的产能不会超过5万片/月,而且其切割工艺也并不完善,整体的经济性并不占优。而奇美的7.5代线更是2007年才首次出货,产能低至2万片/月,切割的经济性更无可比性。台系面板供应商并不能给国内电视机制造企业带来更为经济的大尺寸面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