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世界杯

1.37亿 中国互联网民的激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007-02-27 10:11 出处:PConline 作者:天宇 责任编辑:caogang

  2006年1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网民已经达到1.37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600万人,增长率为23.4%,中国网民总数占总人口比例为10.5%,首次突破10%。  

  如果单纯从数字的角度来说,10%是一个重要的比例。它通常有两个含义。第一,当一个特定的群体超过总体的百分之十的时候,这个群体将会对整体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当一个特定的群体发展达到总体的百分之十的时候,往往就预示着一个更加快速的发展时期即将到来。从CNNIC发布的这一系列的数字反映出网络不仅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正在从思想、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网民”这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群体的代名词,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已经成为这个社会主流群体的称谓。而这正是互联网所带来的神奇的魔力。

  互联网从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到现在的无处不在,正逐渐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和交际方式,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甚至是“人人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购物,娱乐和处理公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恋爱,渲泄,甚至是骂人,互联网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实际的工作,还可以实现我们的“梦想”甚至是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实现的“妄想”。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无尽的信息宝库,其中的资源可以满足任何人的需要,可以说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包,而我们也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互联网给了人们打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在这里,不分等级,不分肤色,不论人种,每个人都可以公平的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乐趣与便捷。互联网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但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一个充满着各种诱惑的世界。现在所有的网站费尽心机,你争我夺,所孜孜不倦追求的就是流量,更多的流量将带来更多的利润,因此1.37亿的网民人数以及每年惊人的增长速度给网站带来的无疑是福音。网站是靠网民活着的,就像商场是靠顾客活着的一样。即然网民是网站的衣食父母,网站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吸引网民,去讨好网民,如何吸引,有的用是的是糖衣,有的用的是鸦片。所以说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是我们无法回避和忽略的。互联网的功能本身就是矛盾的,它可以让你不用出门就能从银行取钱,也能让你不用出门就从银行抢钱,它可以迅速的给你大洋彼岸的爱人送去一份热情洋溢的关爱,也能迅速的让你的爱情灰飞烟灭,它可以让你日进斗金,也能让你立马变成穷光蛋,它能让你一夜成名,也能让你瞬间名誉扫地。互联网让多少人成为他的宠儿,也让多少人成为他的奴隶,让多少人扬名立万,富甲天下,也让多少人妻离子散,落魄潦倒。它是现实与理想的桥梁,是魔鬼与天使的结合体。怎样去使用这把双刃剑,如何正确的看待互联网,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

  也许我们应该认真的想一想,这1亿多的网民在网上都做什么,这是一个值的所有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甚至是政治家们深刻思考的问题。我们在一味的宣扬网民人数达到或超过美国的同时,是不是应该要审慎的考量一下网民的整体素质?一亿人,仅次于美国网民人数,说出来足以让国人自豪,但在自豪的同时,也会让我们心惊肉跳。1亿人如果都在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那就能够推动整个社会迅速发展,但如果做了无益于社会的事情呢?所带来的也必将是灾难。

  这一亿人有多少人是在利用网络工作、学习,去合理、合法的创造价值,传播文明,宣扬文化,又有多少人在网络上做着无聊的事情,浪费时间,浪费网络资源,甚至是在利用网络去喧泄、漫骂或是犯罪。中国的网络法制化建设还不健全,这就从中产生了很多不良的现象,为罪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现在放眼望去,网络上充斥着暴力和色情,污言秽语、渲泄牢骚、低糜颓废无处不在,这些没有太多的设防的信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扭曲了社会文明,玷污了公共道德。因此确保互联网安全、健康、有序的发展,建设阳光网络、绿色网络、文明网络,事关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笔者认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网络发展水平,不应该只着眼于上网的整体人数,而是应该统计真正充分发挥网络积极作用,利用网络来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数,只有当这一人数达到一个数量级的时候,互联网才能真正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1.37亿,这个沉沉甸甸的数字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惊喜,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

  热门报道:

  卡片/长焦/入门单反 谁主沉浮? 2007消费DC前景预测

  低价单反井喷势头呈出 入门机型渐成07主流

  IT评弹:Iphone侵权案 一场心知肚明的炒作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