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联 3《无限战争》里有这样一幕,钢铁侠离开圣所上街查看情况,人群四散,他戴上黑框眼镜问助手「星期五」:「我在看什么?」 当他的右手将眼镜取下并变装,眼镜又能自然地融入纳米战甲之中。 这承载着我们对智能眼镜的一种期待,它应当成为洞若观火的「眼睛」,提供周围环境的信息并实时应答,以融入日常穿搭的形态低调存在。 今天凌晨发布的 Meta 首款 AR 眼镜 Orion,至少在概念上很接近了。 与其说它是 AR 眼镜,我们认为更应该称 Meta Orion 为「全息眼镜」。 Meta 希望让用户多种体态、姿势都能成为一种体势语言,全方位参与到交互中。 在扎克伯格的蓝图里,全息影像+眼镜将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产品,全息眼镜也是新一代计算终端。 首先,Meta 想要说服你,用智能眼镜取代智能手机,不是天方夜谭。 请问你用 AR 眼镜看到了什么 十年前,当造型奇怪的 Google Glass 面世,大家最好奇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你脸上戴的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有什么用?你戴着它时看到了什么? Orion 不需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它看起来就是一款普通的黑框眼镜,有点像化名克拉克·肯特的超人戴的那种。 扎克伯格希望你可以一直戴着它,平平无奇的设计或许是一个理由,更起决定作用的是,眼镜的重量。 镜框用了更轻的镁材料,镜片由碳化硅而非塑料或玻璃制成,本体只有 98 克,比普通眼镜重,但比 Quest 和 Vision Pro 轻得多。 至于它能做什么,我们可以看到什么,围绕两个关键词展开:AR 加 AI。 先说 AR,AR 的核心是在现实世界中叠加数字信息,扎克伯格称之为「全息图」。 Orion 的特别之处在于,视场角高达 70 度,可能是行业内拥有最宽视野的 AR 眼镜。 较窄的视场角,会限制用户的视觉范围,沉浸感大打折扣。 反之,Orion 可以实现大屏幕娱乐,打开多任务窗口工作,和某人视频通话时像在面对面。 按扎克伯格的话说,这叫「真实的临场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和想见的人在一起。 你随时可以调出体育游戏和朋友比赛,或者坐在咖啡店里打开虚拟办公桌,或者在飞机上全屏看电影。 不过,刷网页可以,想看电影的话分辨率还有点低,视频通话比 Vision Pro 的 Persona 少了点沉浸感。 在真机体验中,The Verge 的编辑 Alex Heath ,通过 Orion 上的即时通讯软件 Messenger 和他人视频通话,对方漂浮在一个 2D 窗口里。 然而,这个功能还不成熟,对方看不到 Alex Heath,未来,Meta 计划呈现一个追踪佩戴者面部动作的 avatar(数字化身),可能会是一个卡通全身形象。熟悉的感觉回来了,梦回两年前的元宇宙。 当然,Orion 还保留了 Meta 的基因——社交。两个佩戴 Orion 的人,可以和相同的全息图交互。 Alex Heath 和扎克伯格一起玩了 3D 乒乓球游戏,他们先用扫描二维码的形式配对眼镜,然后使用手部追踪打球,游戏中几乎没有延迟。 至于 AI,可以看我们所看,并帮我们解决问题,像是我们的又一双眼睛和外挂大脑。 比如,用 Orion 的 AI 助手 Meta AI 识别桌子上摆放的食材,然后让 AI 给出一个制作冰沙的食谱。 AI 会先给食材们贴上数字标签,再在上方的浮动窗口中给出食谱。不过,这个食材也摆放得太整齐了,给 AI 降低难度,但不够接地气。 回答了三个问题后,Meta 看好 AR 眼镜的理由,可以总结为三点: 不受智能手机的屏幕限制,物理世界就是画布,满足 2D 和 3D 体验。 集成 AI 功能,感知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解决我们的需求。 重量轻,适合随时使用,戴着也能看到别人的脸和表情,不影响社交。 不是马上取代手机,而是慢慢让眼镜代劳更多事情 这次的发布会,Meta 的另一款智能眼镜,和雷朋合作的 Meta Ray-Ban,也发布了很多更新功能,接入 Llama 3.2 模型,拥有了更强的视觉能力。 「免提」加「长眼睛」,你走到哪里,它也可以看到哪里,帮你记录车位号码、扫描宣传册二维码、搭配日常穿搭...... Meta Ray-Ban 之所以把 Meta Ray-Ban 拎出来说,是因为它也是 Orion 取代智能手机路上的重要一环。 Meta 认为,AR 眼镜的发展路线是渐进的,而非异军突起。 首先是没有显示屏的 AI 智能眼镜,比如 Meta Ray-Ban,主打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拍照、拍视频甚至开启直播,可以看成另类的 Go Pro,二是 AI 助手 Meta AI。 它仍然是比较传统的可穿戴设备,使用完整的功能,需要用智能手机将眼镜与 Meta View 应用程序配对。 再是带有小显示屏的眼镜,比如 Meta 明年可能推出的 Hypernova,配备 HUD,而非 AR,可以显示通知、扫描二维码、实时翻译文本等,也需要和附近的手机配对。 Orion 代表了终极形态:成熟的 AR 眼镜,算力足够,让我们出门可以不带智能手机。 Orion 的完全态分成三个部分:眼镜本体,一个手势追踪腕带,以及一个遥控器大小的「计算模块」,三者无线连接。 所以,这款眼镜不需要连接手机或者笔记本电脑就能正常运行,但不能离开计算模块超过 12 英尺(约 3.7 米)。 在 Alex Heath 的体验中,Orion 的多个功能还没有被启用,包括可以拍视频的前置摄像头、计算模块中的 GPS,以及让电子设备通过蜂窝网络通信的蜂窝数据调制解调器。 可以看出,每次智能眼镜形态的升级,都是在封装更多的技术,花费更多的成本,对外形尺寸的限制也更大。 2021 年,扎克伯格将开发 AR 眼镜的难度形容为: 将超级计算机安装到眼镜框内。 从 Orion 目前的原型来看,还有不少问题需要克服,远远达不到理想状态。 它的续航只有 2 小时,虽然已经算很大的突破,但连大电影都看不到结局,有些劝退。 更别说每台的造价大概一万美元,大部分成本在碳化硅透镜上,目前 Orion 只有 1000 副,用于内部开发和外部演示。 总之,在真的加购物车之前,Orion 需要更小,亮度更高,分辨率更高,价格更便宜......这些都是工程问题,可以逐步解决。未来,这款眼镜或者还能用腕式可穿戴设备供电。 Meta 表示,第二代 Orion 还要等待几年,预计价格和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相当。 但作为用户,我们需要一款 AR 眼镜的理由是什么? 目前来看,相比手机,AR 眼镜主要强在 AR 体验和解放双手,但很多 AI 功能,手机也可以做到。基于我们被手机养成的使用习惯,它更像辅助,而非主力。 扎克伯格清楚,AR 眼镜不会很快把手机赶下舞台,就像当手机成为主流计算设备时,我们并没有把电脑彻底束之高阁。 但他相信,未来我们可以用眼镜做更多的事情,更经常地把手机放在一边。 扎克伯格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经历,2010 年代初,当他坐在电脑前时,会不自觉地掏出手机做事。 也许十年后的某一天,风水轮流转,眼镜就成为了主角,我们压根不需要随身携带手机,把它留在家里也不会焦虑得满头大汗。 甚至,那些本来不戴眼镜的人,也会需要一副智能眼镜。但颜值即是正义,在这之前,可以把 Orion 设计得更时尚点。 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所以想定义下一代计算设备 虽然 Quest 头显在游戏玩家群体评价不错,雷朋眼镜也卖得超出预期,在主流的印象里,Meta 仍然是一个做社交、烧钱搞元宇宙的互联网公司,还称不上一家主流硬件公司。 最近用精致穿搭改头换面、不再像机器人的扎克伯格,也想重新定义 Meta。 选择 AR 眼镜,是扎克伯克错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亡羊补牢,说是他的二次创业也不为过。 Meta 的事业从 Facebook 开始,Facebook 最初基于网页开发,移动平台的兴起和社交媒体的早期发展又几乎是同时进行。 这意味着,Facebook 在移动互联网的转型中就是个小透明,当时没有参与感和话语权的扎克伯格,在建立自己的社交帝国之后,决定把目光放在未来。 通过争抢下一代通用计算设备的定义权,扎克伯格也有意摆脱对智能手机的依赖,不再受 Google 和苹果的控制,尤其是苹果。 比如,苹果的隐私设置——应用程序跟踪透明度(ATT) ,规定应用程序在跟踪用户行为、提供个性化广告之前,必须获得许可,一度打击了 Meta 的广告业务。 且不论扎克伯格的愿望能否兑现,Orion 这种 AR 眼镜,确实也让我们看到了新的交互可能。 在手机触摸屏统治世界之后,事情终于再次变得有趣起来了。 控制 Orion 的方式有很多,支持眼动追踪、手部追踪、语音交互,配套的腕带通过肌电图(EMG),实现更加精细的手势操控。 拇指捏住食指,选择内容;捏中指和拇指,调用或隐藏应用程序启动器;用拇指抵住合拢的手掌做出抛硬币的手势,向上或向下滚动。 总之,都挺好记的,有点像掐指一算,忍不住照着学。 相比眼镜上的传感器和摄像头,腕带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我们不必在大庭广众之下手舞足蹈。把手放在背后或者插在口袋里,手势也可以起效。 眼睛、手势、声音,Orion 让我们全方位、全身心地参与到交互中,不动声色,却又自在和自然。 它展现了一种新的数字生活方式:把传感器戴在脸上、绑在手上,它可以为你收集环境信息,提供额外信息,和你多种方式沟通,让你不用双手也能完成很多事情,不刻意交互,又无处不交互,不会与周围环境和他人断联。 Meta 发家的社交,核心是以技术连接人,而 AR 眼镜延续了这一点,连接的是人与人,也是人与环境,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信息,丰富固有的现实,又不失去真实的世界。 本文来源:爱范儿 |
原创栏目
IT百科
网友评论
聚超值•精选